| |
首页 淘股吧 股票涨跌实时统计 涨停板选股 股票入门 股票书籍 股票问答 分时图选股 跌停板选股 K线图选股 成交量选股 [平安银行] |
股市论谈 均线选股 趋势线选股 筹码理论 波浪理论 缠论 MACD指标 KDJ指标 BOLL指标 RSI指标 炒股基础知识 炒股故事 |
商业财经 科技知识 汽车百科 工程技术 自然科学 家居生活 设计艺术 财经视频 游戏-- |
天天财汇 -> 商业财经 -> 发达国家的高福利制度在造就一批懒人的同时,创造出了更大的社会价值吗? -> 正文阅读 |
|
[商业财经]发达国家的高福利制度在造就一批懒人的同时,创造出了更大的社会价值吗? |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
某些发达国家的高福利制度只是造就了一批混吃等死的懒人吗?还是同时创造了更大的社会价值?跟福利水平低下的美国比,哪种制度更有利于国家的发展呢? |
科技本质是为人服务的,是解放人类,减少人类劳动的,如果科技进步人却得不到休息,那科技进步是为了什么呢? |
|
|
国家就是人民组成的。 人民自己的国家,制定政策当然要对自己好一点。 不会有人想着自虐吧? 而且一些答主站在了一个很奇葩的角度去讨论,即便那些答主的观点也是很赞同福利,但我对这种视角也很不赞同。 高福利不是为了什么人才储备,什么收买人心,什么维护稳定。 高福利就是不同阶级、组织、群体的人民,坐在谈判桌上,对全体人民创造出的财富进行分配的结果。目的是为了保护自己的基本生活质量。 这之中包含了人民对人民的关怀,比如对残障群体的特殊津贴,给高龄老人在某些公共服务上的减免等等。 一切应该从人民的角度来分析。人民同意,保障收入较低的家庭有不错的生活条件,让这个家庭中的父母不为生计所累,给所有孩子都能健康成长的环境,尽量消除生活水平的差异给孩子带来的影响,这不是某某为了收买人心,而是人民认为,这样对自己好。具体来说,低收入的家庭当然同意这样的政策,不必细说,高收入的家庭本就不为生活所累,将自己的收入分配到更需要的地方,让人民组成的国家更积极地发展,为全体人民带来经济增量,如此,高收入家庭的收入也能水涨船高。并且,每个行业可能都会遇到寒冬,高收入家庭从事的行业如果不幸没落,也无需过分担忧未来处境。 减少人民焦虑,幸福生活。 这样,人民才不会在勾心斗角中消耗无意义的时间,导致全体人民的生产效率降低。人民也有时间和心情去思考更重要的事,才能创造出更伟大的事物。 |
至少不创造后者 |
|
|
不养懒汉的国家,是没有前途的。 达尔文的进化论知道吧?“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这一点很重要,是“适者生存”,不是“强者生存”。为什么这么说,因为这个事情的本质是环境淘汰不合适的,而不是强者淘汰弱者。具体的例子有很多,恐龙时代就是一个很好的证明,当时恐龙绝对是生物链中的霸主,可最后依旧灭亡了,可是同期的很多弱小生物,他们却留了下来。 所以这么看来,环境的变化方向,是非常重要的。那么环境是怎么变化的呢? 不知道。是的,不知道,我们只能预测个大概,并不可能准确判断。否则,我们只需要定向培育就可以了。这个事情的核心就在于,环境的变化是随机。所以生物会在繁殖的时候产生随机的变异,利用后代的多样性,以应对环境变化,从而保证生存。 这就是“适者生存”,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变异是随机的,但是环境的筛选是定向的”。环境朝着一个随机的方向发生变化,适应的生物生存下来,又一定程度的改变了环境,就像人类和自然之间的关系一样。所以,当一种生物在某个方向上没有任何稳定/成熟的变异,这说明一个问题:环境所提供的条件不支持。 所以一直以来,不是发达国家有钱所以养懒汉,而是因为发达国家发展到某个程度之后,愿意养懒汉,所以他们才可以一直保持发达。 为什么这么说,因为就像上面所说的那样,你无法预测环境的变化,你也无法预测未来科技的发展方向,国家也不行。我们连大学选个以后好就业的专业都不一样能选对,还想预测未来?人和社会的发展就是这么一套生物和环境的关系,一些关键性的人会对社会产生影响,而社会改变又会重新改变人类。换句话说: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是早于生产关系的,而生产关系最终又会匹配相应的生产力。如果我们国家的生产力始终停留在某个地步,那么一定是因为我们的生产关系出现了某一种问题,从而导致在先进的生产力方向上的变异无法生存。就好比下图一样。 |
|
正是因为不养懒汉,所以导致社会成员生存压力过大,从而导致这个社会生产力始终无法发展。你想创新,你想研究,但是你家还欠着房贷,你孩子补习班收费很高。你完全没有承受失败的资本。因为一旦你失败了,可能就会失去一切,连带着你的家人一起完蛋,你还敢尝试吗?试问这么一个笼罩在巨大危机的社会之中,没有人敢于尝试,又怎么会有进步呢? 我们国家一直在鼓励创新,鼓励科技进步,可创新不是大白菜,你种一颗就能长一颗出来。创新是什么?创新是人们不断的尝试之后,尝试的多了,经过社会发展并淘汰,遗留下来的,才是创新。这不是一种能力,而是一种结果。没有尝试,就没有创新。一项领先世界的产业,需要多个不同行业的顶尖人才,一起合作才能创造出来。 当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我们不需要集中所有资源去争某一个第一,我们需要发散性思维,在各个方向上都有所进展,一旦环境变化,保证在某个适应环境的方向上,都有东西,这样才会在变化的时候,有领先的资格。 总有人说,欧洲可以这么干,是因为他们通过侵略掠夺而来的资本累积,才变得强大。这一点是没错的,但是相应的,在完成累积之后,他们改变了他们的社会兜底能力,才能让他们变得持续强大。唐朝不强大吗?为什么没有一直强大下去呢? 有的人会问,如果国家给社会兜底了,不会养出一大帮好吃懒做的人吗?会,一定会,但不会有你想象的这么多。现在我们都想过好吃懒做的生活,是因为我们的生活太苦了。马斯洛的需求金字塔大家知道吧?只有在满足了底层的需求之后,人们才会转向更高一层的需求。诚然会有人满足于低一层的需求,但是大多数人是追求价值的。类似的话我们的老祖宗也说过:“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感谢评论区提醒原句错误)”。高福利一定会养懒人,但是他一定能让社会更快进步。懒本身并不是一种错误,而是一种需求。 如果一个人衣食无忧,他可能会有很多不同的烦恼。可当一个人整天饿着肚子,那么他只有一个烦恼:那就是怎么怎么填饱肚子。 |
连懒人都舍不得养的国家,会出钱养一堆负财富的科学家吗?一个好的科学家很多是用上亿甚至上百亿堆出来的,比养几个懒人算什么,能养懒人的国家,科技肯定差不了。相反则科技好不了。 科技就是让人变懒的,越勤奋的国家还用啥子科技,用人去堆不香吗。这目前也是中国产业升级一大难点,很多企业宁愿用人去堆也不用自动化机器,为啥?人勤奋啊,给点钱都抢着干,干嘛要产业升级,用人堆不香么。 |
高福利社会的好处,只要你玩过英雄联盟就知道了: 宁肯要一个挂机的队友,也不要一个疯狂送人头的队友。 只要你在大学做过小组协作就知道了: 宁肯要一个啥也不干的组友,我一个人把所有的活全干了,也不愿意要一个只会帮倒忙添乱还瞎指挥的队友。 前者虽然没做出贡献,至少不添乱。 随着现代社会的不断发展,在很多领域我们更多的需要的是top劳动力,而不是大量的人力堆积。 比如科研,又比如写代码。 在这些领域,一个有天赋才能的人如果能让他放开手去干,他可能能创造相当于几十人几百人的社会价值。 这个时候即使我们的高福利导致我们失去了几个一般人的劳动的价值,但能够释放出这个有天赋的人的价值也还是不亏的。而且,在高福利下那些本来在原来的社会体系下表现一般的人也可能会发现自己的长处,比如一个人很会画画但是他已经做了公司社员天天都房贷车贷的,他根本没有机会去实现自己的才能,去创造更大的社会价值。 实际上很多时候阻碍的我们社会发展的就是‘有劳才有得‘这个概念 因为‘有劳才有得‘就意味着你想得到就必须向社会证明你的’劳‘。 而向社会证明自己的’劳‘这个事情就是很多罪恶的源头 实际上现代社会的许多领域里面’劳‘不但有可能不产生价值,甚至可能产生负价值。比如疯狂的学术灌水、造假、又比如给公司的好好的项目代码贡献了一堆屎山代码,又比如领导开始瞎指挥,又比如英雄联盟里面队友为了证明自己也能杀人去送了20个人头杀了一个人。 这些人努力的向社会证明自己的’劳‘的后果就是给社会填了无数的堵。 所以高福利社会的好处你在大学做过小组协作就知道了: 宁肯要一个啥也不干的组友,我一个人把所有的活全干了,也不愿意要一个只会帮倒忙添乱还瞎指挥的队友 前者虽然没做出贡献,至少不添乱。 |
听说过范仲淹的义庄吗? 百亩大田,土地公有,不可买卖,福利等同。 田地由范氏子孙有能力者捐助,所有权移交给义庄,也就是不再归任何特定人所有。义庄还有义庄管理条例和专门的管理人,独立运作。 (1)领口粮: 凡是族人,每天可以领1升白米的口粮,粮是一月一领,即每次领3斗。米要保证是白米,如果是糙米,加领二成。每一房还可以领一个奴婢的口粮。仆人有儿女,在范家服役15年,年龄已到50岁的,也按口领米。范家子弟有外出做官的,不能领口粮,但如丁忧、候选在家,或者在边疆做官而将家属留在乡里的,照常支领口粮。 (2)领衣料: 每年冬天,一人领绢1匹,5~10岁的儿童领半匹。 (3)领婚姻费: 凡嫁女的领钱30贯,这个女子若第二次出嫁,再领20贯。凡娶媳妇的领钱20贯,若第二次娶亲就不能再领了。 (4)领丧葬费: 族人死了,按其辈分领取安葬费,尊长丧支领25贯,次长丧15贯,19岁以下卑幼丧7贯,15岁以下3贯、11岁以下2贯,7岁以下及奴婢均不能领取。 (5)领科举费: 族人取得大比资格的,可领路费10贯,第二次大比,再领5贯,若无故不赴试,已领之钱交还义庄。后因物价上涨,增加给钱数目,以使“子弟知读书”之美。另外,义庄设有义学,请本族有功名的人教育本族子弟,并给教授者束修。 (6)借住义庄房屋: 义庄设有义宅,供族人借居,若房舍需要修理则自行设法,如果本人确实贫乏无力修缮,从义庄领钱修葺。本人有余力,在义宅地内建造房屋,听其自便。 (7)借贷: 族人一时急用,可向义庄告贷,但不得经常借,且要到时偿还。若不能归还,也不扣他的月米,以保证他的基本生活。按照这些规定,范氏义庄中人们的生活基本需要的口粮、衣服、住房可以无偿获得,重大事项丧葬婚嫁的经费,也不用发愁就可以得到,因此说他们的基本生活费是有保障的,需要自己创收的主要是零用钱。但如果要提高生活水平,当然义庄所给予的就远远不够了。 义庄是不是害了范仲淹家族?养了一堆懒汉?不利于家族兴旺了? 长子范纯祐,以聪慧和孝道著称,曾经因为想要侍奉父母,而拒绝去参加科举。后来在范仲淹的强烈要求下,才去科举出仕,曾历任监主簿、司竹监等职。 次子范纯仁,曾在宋哲宗时期,担任过宰相,为官清廉贤明,继承了范仲淹的遗志,时人都称之为布衣宰相。 三子范纯礼,历知遂州、京西转运副使、江淮荆浙等路发运使等职,到了宋徽宗时期,更是一度做到了礼部尚书的位置。为官几十年,同样官声极好。 四子范纯粹,以祖荫出仕,在宋哲宗元祐年间,最高做到过户部侍郎一职。 自此,范仲淹家族兴旺800年! |
|
有没有懒汉?有,肯定有,家族中肯定有那种每月领完月响就开摆混吃等死的,影响整个家族的兴旺吗? 那TM是亲人啊!那TM是血脉相承的亲人啊!我做大做强的目的不就是让我的亲人过得舒服一点吗?他们开摆怎么了?我做大做强的目的就是为了让我的亲人有开摆的权利,而不需要为了生活奔波不是吗? 而如果一个义庄跟养蛊一样3岁就教四书五经5岁就教花式翻地7岁掏空家庭的六个钱包给孩子置办个义宅然后给庄子还贷30年。。。。。。 那这不叫一个分支广泛的大宗族,这叫旁室黑奴和他的主室主人们。 以前也确实有过这样的义庄家族,而一般这样的家族都垮于一个原因。 而且更何况是一个反复更换主室的家族呢。 (本人在此平台发布此篇作品仅为历史考据,任何非本人对此回答的引申和联想不代表本人的立场和意见) 送个宝贝 |
|
|
合着你天天996疯狂压榨创造了什么先进的技术领导社会进步了? 比如丹麦,丹麦高福利国家,C#、C++、ROR这些划时代产品的创造者都是丹麦人,其中ROR的发明人DHH是在丹麦吃低保长大的。 |
爱因斯坦在专利局摸鱼,发表了几篇论文。 这属于典型的“上班时间做与工作无关的事情”,搁到现在,瑞士监委怕要让他写检查。 好吧,这种神人已经跳出三界外了,咱换一个小人物。 刘慈欣在电厂幸福地摸鱼,创作出许多科幻小说。并且他坦承,很多作品都是在上班偷懒的时候写的。 总有那么一些人认为闲着是一种恶习,是工作量不饱和的表现。 好像把大家都搞得忙忙碌碌,就能提高生产力似的。 例如我们的高校像督促母鸡下蛋一样让教师们定期发表论文。除了提高废纸行业的产值,养肥了知网这种垃圾之外,创造出了什么机拔价值? |
这取决于你怎么看待老百姓了。 如果你把老百姓看做家奴,那么确实,高福利制度养的是懒奴才,鞭子抽出来的才是勤快奴才。 但是如果你把老百姓当做人才储备库,那么你就应该知道,“养士”不能等用得着人家了,再给人家发钱。 齐人有冯谖者,贫乏不能自存,使人属孟尝君,愿寄食门下。孟尝君曰:“客何好?”曰:“客无好也。”曰:“客何能?”曰:“客无能也。”孟尝君笑而受之曰:“诺。” 左右以君贱之也,食以草具。居有顷,倚柱弹其剑,歌曰:“长铗归来乎!食无鱼。”左右以告。孟尝君曰:“食之,比门下之客。”居有顷,复弹其铗,歌曰:“长铗归来乎!出无车。”左右皆笑之,以告。孟尝君曰:“为之驾,比门下之车客。”于是乘其车,揭其剑,过其友曰:“孟尝君客我。”后有顷,复弹其剑铗,歌曰:“长铗归来乎!无以为家。”左右皆恶之,以为贪而不知足。孟尝君问:“冯公有亲乎?”对曰,“有老母。”孟尝君使人给其食用,无使乏。于是冯谖不复歌。 后孟尝君出记,问门下诸客:“谁习计会,能为文收责于薛者乎?”冯谖署曰:“能。”孟尝君怪之,曰:“此谁也?”左右曰:“乃歌夫长铗归来者也。”孟尝君笑曰:“客果有能也,吾负之,未尝见也。”请而见之,谢曰:“文倦于事,愦于忧,而性懧愚,沉于国家之事,开罪于先生。先生不羞,乃有意欲为收责于薛乎?”冯谖曰:“愿之。”于是约车治装,载券契而行,辞曰:“责毕收,以何市而反?”孟尝君曰:“视吾家所寡有者。” 驱而之薛,使吏召诸民当偿者,悉来合券。券遍合,起,矫命,以责赐诸民。因烧其券。民称万岁。 长驱到齐,晨而求见。孟尝君怪其疾也,衣冠而见之,曰:“责毕收乎?来何疾也!”曰:“收毕矣。”“以何市而反?”冯谖曰;“君之‘视吾家所寡有者’。臣窃计,君宫中积珍宝,狗马实外厩,美人充下陈。君家所寡有者,以义耳!窃以为君市义。”孟尝君曰:“市义奈何?”曰:“今君有区区之薛,不拊爱子其民,因而贾利之。臣窃矫君命,以责赐诸民,因烧其券,民称万岁。乃臣所以为君市义也。”孟尝君不悦,曰:“诺,先生休矣!” 后期年,齐王谓孟尝君曰:“寡人不敢以先王之臣为臣。”孟尝君就国于薛,未至百里,民扶老携幼,迎君道中。孟尝君顾谓冯谖:“先生所为文市义者,乃今日见之。” ——《战国策·冯谖客孟尝君》 |
是的,发达国家的高福利确实造就了一批懒人,看上去让人很不爽,但是高福利对经济的整体影响是有好有坏,整体来说不确定的。 高福利对经济的负面影响很容易理解,我们每个人都有一个对生活标准的期望和对自己劳动力的估价,有的人特别好逸恶劳,有的人可能更有事业心一些。 那么显然随着福利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人会满足于福利,而拒绝工作,这个对于社会来说是一个损失,典型的例子其他的答案已经说了,比如 @惊梦 和 @Xizhi Zhu 所在的北欧高福利国家,就是明显的例子,很多人年轻力壮,但是照样理直气壮的吃福利不去工作。 所以高福利的负面影响是“显然”的,只要去任何一个西欧和北欧国家,我们都能看到类似的现象,然后会本能的觉得高福利带来了巨大的弊端。 但是,高福利并不是没有道理的。在2016年,又有人对残疾儿童的补贴改革做了研究,结果发现被十八岁以后因为改革被随机踢出补贴队伍的残疾儿童,尽管在之后收入有所恢复,但是平均下来比吃福利儿童的收入少了三分之一。 也就是说,吃福利不但没有减弱这些儿童工作的动机,反而让他们的工作收入提高了。作者给出了自己的解释:生理的残疾带来的影响是深远的,并且因为平均较低的教育水准,让这些残疾儿童长大之后也只能从事最低端的工作,进入了贫困陷阱。并且由于收入低,收入方差大,儿童没有一个稳定的环境学习高级技能,故而未来的发展也受到很大的影响,从这个角度讲,似乎福利可以看作国家给这些儿童提供的一个借贷:在这些年轻人需要学习知识的时候给他们创造一个相对比较稳定的环境,以期待他们工作以后能够为社会创造更多的价值,社会的价值多了,国家自然可以通过税收等方面的获得收益,相当于把福利的支出连本带利的拿回来了。 贫困是有陷阱的,因为贫困,人们会陷入到很多很多的琐碎的事情中去,而陷入进去之后又导致自己无法继续保持学习来提升自己……于是就被困在这个低效率的循环中,看不到希望。这个时候福利的正面作用就显示出来了,福利能够给真正有天赋而又贫穷的人一个机会,一个学习和改变自己命运的机会。就比如中国中西部贫困山区的孩子们,如果他们都能享受到北欧的高福利,能够受到更好更完善的教育,谁又能断言他们之中不会出现很多英才呢? 但是很多潜在的英才就因为贫困而被埋没了,这是社会的损失。 高福利基本就是如此,让混吃等死型的人占便宜,而让真正有野心有天赋的人能够更少的受先天身世的拖累,让自己的才华得以充分的展现。在古代,科技比较落后的情况下,一个种田能手去种地,也未必能比一个普通的庄稼汉多养活几个人。所以这个时候最优策略就是超级低的福利,逼迫尽可能多的人去干活,因为种田对天赋的要求比较低。 而现代社会科技不断发展,『让蒙尘的明珠发光』这个权衡变得越来越重要,一个聪明的科学家或者管理者能创造出的价值可以是很高的。比如说,让一个有天赋的人得到充分的发挥,他为社会创造的价值可能可以养的起10个,乃至于20个懒汉。那么这个时候我们提高社会的福利水准,即便损失了9个『混吃等死』型的劳动力,只要能让1个人的天赋得到了充分的发挥,从社会的角度看,那依然是『值』的。所以造就一批懒人,从这个角度上讲,未必是坏事。 |
站在全人类的角度,从百年的历史尺度上看,二战后西方推行福利制度是功德无量的事。这个功德无量要好几个阶段结合起来看体会才更深。 第一阶段,通过福利制度使中下层获得了相当多的保障,避免了往极左或者极右滑过去的风险。这是西方社会吸取了二十世纪以来经济危机、战争和革命的多次教训之后的重大积极改革,是进步的。 第二阶段,为了长期维持这种福利制度,西方很大程度上不得不把产业转移到不发达国家。这样才既能保持中下层特别是产业工人的福利,又避免企业的生产效率不受到实质性打击。这客观上给了一些后发国家地位上升的好机会。 第三阶段,在长期实施福利化之后,老欧洲人被养成了战斗意志薄弱的日子人。大家别忘了,以前欧洲是遍地战斗民族啊。 几代人下来变成现在这样子,这本身就是为世界和平做出了巨大贡献的。 美国方面虽然有军工复合体和军队长期作战导致保有更强的战斗意志,但总体上也没有强大的走向法西斯的土壤。其中一个重要因素就是自由主义的昌盛。老有一些人鼓吹什么红脖子武德高,但别忘了武德的主要标志是组织程度和纪律性,而不是爱打枪爱健身什么的。第二阶段解释了西方福利社会长期维持的一个基础是跨国企业和全球化趋势,而这种趋势对于强政府强组织力是非常抵触的。 政府太强,就有可能出于政治考虑而阻挠产业外移。而要从制度乃至文化思想上击败强政府,需要的是数十年如一日灌输个人自由主义以确保民众难以被有力组织起来。时间长了,原本在二战时期看起来的确组织力不错武德昌盛的美国民众也被养得散漫了。 这个当然是有利于世界和平的。 第四阶段,在中国通过全球化成长起来以后,在西方武斗意志薄弱的情况下,在西方牺牲生活条件尤其是大幅削减福利来和中国搞强冷战的意志很薄弱的情况下,西方很难阻挡中国成为世界最强的国家。 第五阶段,在美国和欧洲明显衰落之后中国势必总结经验教训,其中就有福利制度和新自由主义等造成的严重危害。因此,虽然中国未来肯定会增加国民福利,但也会小心避免弊端积累。历史上很多事情都是这样的:大方向是进步的,但第一轮做的人可能最后遭到比较大的失败,因为没有经验嘛;而第二轮做的人可以吸取前人教训,就有可能把事情做好做稳。现在看来,中国就走在这条路上,而这也将给世界各国提供宝贵的社会治理经验。 第六阶段,在西方实力弱于中国之后他们接下来该怎么办?真正的光明大道我一直认为都是投共。很多人提出,由于意识形态、文明圈、人种等等因素的不同,西方心理上很难接受向中国投靠。可是如果他们习惯了长期的福利,那么在福利难以为继的情况下共度时艰以存尊严的意志也会大大下降。 这个时候投共以稳住自己的生活水平不长期下跌就会成为一个有吸引力的选择。 现在美国还没有走到这一步,但再过二十年走到这一步完全不奇怪。欧洲有一些国家(比如希腊)已经在靠向中国的事情上表现比较积极了, 这就是白人或者基督教世界不见得会在投向东方问题上如此顽固的一些例子。总之,福利制度长期实施之后,西方未来为了维护福利不崩溃是有一定可能把五百年的白人荣光和民主神教的傲慢都抛弃于身后的。 归根到底,这对于西方国家也是有好处的。他们的很多问题如果靠自己解决不了,还真不如在中国的帮助下用未来的经济增量来解决。关于这一点我之前已经有很多细致分析。 很多人谈到福利制度的缺陷,往往只从一国角度或者三四代人角度谈。 我认为视野放宽之后,西方长期搞福利制度的好处是压倒性地超过弊端的。 |
奴才就是当了乞丐还在替主子忧心。加入丐帮不为自己谋福利,还自带干粮替主人保家卫国,觉得那是为人根本。 殊不知,你若不安好,再大的社会价值与你何干? 一个人在那个国家无福享受好福利,那还要那个国干嘛,去做个死而无悔的奴才,谁会铭记你的贡献?能受国家给予的好福利,能不干活就不干活,这是天经地义的选择和行为,怎么就成懒人了呢?这不是愚蠢的奴才才会有这么奇怪的看人方式吗? |
什么?你竟然说发达国家高福利制度下那些好吃懒做的懒人没有贡献? 你会问出这种问题说明你对他们的经济运行规则不太清楚,可以说正是这些催生出来的懒人加大了社会抚养力度,也加快了上层资金向下传导的速度,让社会分配趋于快速流动中的稳定。 你可以懒,但你不能不消费,这就是一些发达国家的经济本质,消费才是他们经济的基石,可以说他们的作用就是花钱,花国家的钱,花富豪的纳税钱,这样才能加快经济齿轮的转动。 只要他们是在美国本土消费,不管是消费何种产品,最终终端都会流向那几个垄断巨头,比如苹果,谷歌,脸书,房地产。 举个例子,流浪汉拿了救助金去购买了面包,面包店老板挣了钱给员工发了工资,给国家交了税款,员工拿工资还了贷款,买了最新款苹果手机,老板买了兰博基尼,后面又用脸书推特油管等社交媒体发布了自己商店的广告,而员工购买了苹果手机。 员工在苹果APP上的消费养活了一大堆软件开发人员,还的房贷养活了一系列依靠地产的工作人员。 老板购买的兰博基尼,养活了汽车制造业上的一众生产者,在社交媒体上发的广告养活了一大堆自由工作者。最后这些钱又回到了苹果,地产,互联网巨头手上,之后政府向这些富人征收税款,在依靠这些税款去救助一些需要救助的贫民,这样就形成了一个资金闭环。 那么假如没有这些这些贫民会是一个怎样的经济结构? 996的员工拿了工资,因为没有良好的社会保障,他不敢大肆消费,在生活上只敢买一些生活必须品,偶尔买一些高端产品满足心理需求,因为不敢消费,导致社会需求不足,很多生产者只能把产品出口。员工把消费剩下的钱存入银行 但如果钱放在银行不动,那么一旦社会遇到不可控风险就会导致整体经济缩量。也就是“通缩” 为了防范通缩,银行必须把钱给流通出去,这样就催生出良好的贷款业务,银行开始给各个层级放贷,小到私企民企,大到国企政府,但是随便借钱给他们可不行,小企业需要抵押物,大企业则可以发行专项债等一些方式。 但是实际情况是钱更多的流入运营情况良好,不太需要资金的大企业,以及有国家信誉背书的政府国企央企等。毕竟这些存在银行的钱本质上还是居民的钱,如果给一些信誉不好的个人或者抗风险能力不高的小企业放贷,很有可能造成坏账。 大企业拿了钱开始无序扩张,养活了一堆996的员工,员工把挣到的钱消费完后又存入银行。你问这种社会的穷人呢?不好意思,这种社会不需要穷人流浪汉。 由于996的员工不敢大肆消费,导致生产端利润减少,养活不了大型和科技公司和制造公司,想要挣钱只能生产底附加值产品,生活用品等,因为本身就是低附加值底利润的产品,老板给发了工资后留自己手上的就没多少钱了,在给员工买相应社保那简直是一年白干,等同于做慈善,所以不买社保,或者买最低等级的社保,成为了一部分企业的选择。 这样导致的结果就是产业结构覆盖面大,衣食住行样样包括,但是产品深度无法拓展。 政府拿了钱完成了上面的规划,基建等设施完善了,养活了一堆靠基建生存的员工,基建起来了,房价就高了,员工把挣到的钱消费完后存入银行已经不是第一选择,因为房价一直在涨,买房成为了社会主流,发放房贷就这样也成了银行的稳定贷款项目,企业也有了良好的抵押物“房子” 就这样“房子”在一段时间成为了整个“社会”的信用。房子的价值也在这种社会信用中不断提高,进一步遏制了居民消费,但是富裕了银行和卖地的政府。 由于居民消费不足,但又必须保持社会经济运行,那么钱就不能停留在一个层面,所以由政府带动的投资成为了拉动经济的马车..... 由于居民的不敢消费,使得经济运行到一定层次资金就会发生堵塞,要不卡在政府手里,要不卡在超大型企业手里,所以每过一段时间都需要由政府发布一定的政令才能使资金流转,比如共同富裕等等。 你说这种经济有闭环吗?也许有,但形成的闭环不足以让整个社会良好运转,只能让一部分既得利益者一直受益。 这种情况只适合发展中国家,实际逻辑比这复杂很多,复杂的经济运行结构一般代表者经济运行效率低下,运行成本较高,就像一个同样从1出发最终答案是2的数学运算一样,1+1=2 ,1+1+1+1+1+1+1+1+1+1+1+1X1-5-5=2 哪种效率高一目了然 而想要长久稳定,整个社会需要承担更多的责任,拥有一套较为完善的制度才是发达国家,我们还任重道远。 我以上这些并不是在吐槽国家哪里不好,只是在客观阐述现有情况,国家发展离不开每个人的努力,认识自己,承担社会责任才是未来发展的主流。富豪别跑 (doge) 相信看完此篇你会对目前现状有个比较清晰的认识,转载需注明,谢谢 写的有点乱,其实顺序整理一下会更好,但是不影响阅读理解,懒人,见谅 其实我们国家一些学者也有支持采用给低收入人群发钱,或者发消费券来促进消费,也能让这部分人群提升生活品质。 但由于国内经济复杂又臃肿,导致资金在给个层级,各个机构堆积,国家想调动资金会比较困难。 而且由于大部分低收入人群没有能够享受到基础的社会保障,就算真的给这部分人发了钱,大部分可能还是会流入银行。 不仅如此,技术层面上也存在障碍,怎么把钱精准的发放给真正需要的人,而不是被一些唯利是图的人员截胡。这是个很难解决的问题。 我们国家有很多可以动用的经济手段,比如降准,降息,减税,这样可以达到资金传导的目的,但是就像我上面说的,这种经济传导只会一小部分既得利益者收益,没办法覆盖整个社会阶层。 降准降息,流出来的资金大部分进入高回报的金融市场,减税,老板不但没有多发工资,反而会裁员储量过冬。 |
2019年奈飞拍了一部纪录片《美国工厂》,这片子主角是中国玻璃大王曹德旺。曹老板为了争取税收优惠、降低物流成本以及使用几乎不花钱的厂房,把工厂开到了美国。 蜜月期一切都很顺利,这个厂区之前是通用的工厂,因为经济不景气,工厂倒闭了,小镇上很多人都因此失业,中国老板不远万里来给小镇创造就业机会,大家都很感激。但是工厂开工以后,曹老板发现,在本地招募的这些工人,年龄都很大(40开外),技术水平有限,文化程度差,而且从来不肯加班,还聚集起来想加入工会。 曹老板一边安排人跟工人代表谈判,一边组织一些工头到福耀在中国的工厂参观学习。美国工头到中国以后都惊呆了,中国工厂里的工人,一个个都很年轻,朝气蓬勃,晨会上唱歌、喊口号,工作时像打了鸡血一样,一天工作14个小时,而且从来不会提出加薪之类无理要求。 工头回到美国后,也想复刻在中国学到的打鸡血秘方,但是美国那些铁锈带的大叔大妈当他是神经病一样敷衍了事。 最终,曹老板的美国工厂还是接受了工人们的大部分要求。在亏损了几年以后,他们通过提高工厂自动化生产水平,提高人员生产效率的方式,将美国工厂扭亏为盈。 纪录片里没有说福耀的中国工厂是否也用了这些技术升级手段,我猜大概率是没有,因为对资本家来说,如果人力成本足够低,可以低成本摄取足够利润,就没有创新的动力。 人类历史上所有伟大的创新,都是因为我们想懒一些而被逼出来的。因为我们懒得走路,所以有了马车、火车、汽车;因为我们懒得做饭,所以有了冰箱、微波炉、美团外卖;因为我们懒得扇风,所以有了电风扇、空调;因为我们懒得生孩子,所以有了杜蕾斯、震动棒和充气娃娃。 懒不是错,而是需求。懒不下来,就无所谓高质量发展。 |
这个问题的关键在于怎么定义懒,有一种懒非常简单而且直观,那就是躺着不动。《奥勃洛莫夫》之所以在同时代人里引起关注是因为人们很好奇冈查洛夫怎么能写出一个连起床都那么费劲的人。类似的是普鲁斯特,纪德退他稿的时候跟人说“我无法理解一个人怎么能把躺到床上、睡着之前的那点事写这么多!” 这么看躺着不动、什么也不干是最简单直接的一种懒。但事实上没有人能真的躺着什么也不干,我不否认存在这样的宝贝儿,这比宝贝儿还厉害,这得叫大仙了,他躺那真的就是不动一念。但大多数人说到底没有几个能那么老实。 那问题就来了我们上班偷懒、找借口翘班,晚上不睡白天不起,这是不是懒?我们肯定没干活儿,但是我们玩游戏、在知乎上叨叨、刷抖音、刷微博、刷小红书,我们真得什么都没干么? 我们虽然没给自己带来收入,但我们肯定替别人创造价值了。我们在知乎上码字没赚一分钱,但知乎的流量上去了。我们刷抖音、确实帮网红小姐姐攒了人气。我们真的没为社会创造价值么?没替平台、替app创造价值么? 我们是在偷懒还是在以另一个方式劳动呢?为什么我们头有时走进办公室,看着屏幕里色彩缤纷的游戏会怒从心头起、恶向胆边生呢?他是气我们静止不动么?要是他看见我在入定,我觉得他心情还能好很多。他最气的是,他给我发着工资我却在替别人赚钱。太欺负人了! 可为什么我们不能反过来问个问题,一边是每年发几十万的活,一边是一分不给、有时候还要倒贴钱去干的活。为什么很多人就一定要两不误呢?为什么倒贴钱也不让自己喘口气呢? 原因很简单因为后者你喜欢,前者你不喜欢。不信你看看为什么996就要怨气冲天,你在家玩游戏玩通宵却从来不问问厂商为什么不给游戏打个折呢? “吾乐之不知疲”不但不知疲甚至不计得失、不但不计得失倒贴钱也愿意,为什么?还是“吾乐之”,因为它带给我快乐,所以我对它有感情,我怕它消失了,所以即使它不如当年了,做的不好了,我还是要买。 工作是为了谋生,为了解决衣食温饱,一旦解决了衣食温饱我们就要保暖思点“xx”,就要把自己谋生之余、捕猎所获,用到为别人赚钱、让自己开心的事上去。 那在办公室里气到瞪眼的老板们会不会也在内心深处问自己一个问题,为什么他们就喜欢别的、却不喜欢自己的工作呢?这个问题其实我们也经常问自己,为什么我就不能把自己的爱好、兴趣变成自己的工作呢? 在既往的几千年里爱好是花钱的、工作是赚钱的,享受是消耗、劳动是创造,它们是彼此泾渭分明的两个概念。但到今天当越来越多的大型企业依靠别人的偷懒、别人的享受、别人的消费赚钱的时候,它们还依然是那么泾渭分明的两个概念么? 当一个外卖小哥风里来雨里去的时候,他给外卖平台创造利润。他从里边拿到他的那一点点微薄收入,然后用其中的一部分买一个国产手机,在等单的时候看电视剧、看小视频,他给视频平台带来的好处很可能超过了给外卖平台创造的利润。劳动和消遣真的还是不可互换的两个概念么? 很多人把生产力挂在嘴上,却忘了在发展生产力之外还有一个“解放生产力”呢。什么是解放生产力,我没法在手机上下一个定义。但是我觉得如果有人能让每一个人基于爱、基于乐趣、基于向往而产生的热情造福于整个社会,他一定会前所未有的解放生产力。 当人们问傅立叶主义兄弟会的“大祭司”,“你凭什么相信人类可以从私有制里解脱出来?”的时候。这位大祭司让他们想想“七月光荣的三日”那些遍布巴黎的街垒需要花多少钱、雇多少人、用多少时间才能完成。这个回答里体现出来的是“激情的奇迹”。 但激情是转瞬即逝的,相比激情的奇迹,更值得期待的是“爱的奇迹”、“兴趣的奇迹”、“好奇心的奇迹”。古往今来人类的君王为了虚荣、权势花费了惊人的财富,这笔财富如果用在造福人类上可以给我们带来多少好处,这是一个发人深省的问题。 但同样发人深省的问题是,古往今来整个社会从上到下为了打发时间、为了找点乐子、为了享受和消遣花费了多少财富、多少时间?如果有人能够找到一条道理,把这些需求从消费变成创造,从享受变成劳动。让人们的兴趣能够造福于社会,它将把我们带向何方呢? 那如果我们要改变对劳动、对生产的传统认识,不再把劳动、生产看作是“吃苦受累”,把一切能够给社会创造财富的行为都看作是生产和劳动,并且真的找到一条让每一个人的兴趣爱好、享受消遣都能够造福于社会整体的道路。那我们的世界将变得何其美好? 如果我们把这个改变看作是社会进步的方向。那么到底是大多数人能够有更多的时间、更多的精力去享受和消遣,对我们想这个方向前进更有利呢?还是反过来,每个人为了有饭吃、有房子住、生病了不至于坐以待毙,而终日疲于奔命更有利呢? 在人类社会进步的事业上,高福利带来的好处是多种多样的,如果给马提草鞋的人工成本低于给马钉马掌的物料成本,连马掌都会消失。如果蒸汽动力的成本还不如人力劳动的成本,那连蒸汽机都会成为一种奢侈。 高福利会提高人工成本促使技术进步,高福利还能由社会给人提供越来越高的基本保障,让每一个人在维持生存之外有更多的时间去思考、去感受、哪怕仅仅是想入非非,这样的结果也不一定就是无益的。 如果人类有一个光明的未来,它一定在高福利背后。贬低人的价值是谁也解放不了的。 |
幸亏朝鲜还存在这个地球上,不然真被你们骗了。 |
不是国家或资本家养了懒汉,而是无产阶级自己抚养了自己。 “福利国家”是一个奇异的历史现象,在今天,任何一种对后资本主义的讨论都或多或少奠基于对福利国家的肯定或否定或怀疑上;而在当时,它同时构成了激进左派的绝望和激进右派的希望。 在左翼看来,传统马克思主义的承诺是:不革命资本主义经济的整体架构便不可能通过简单的政治方案实现社会主义,即使在这个过程中必然的使用了暴力手段,并且重建了政府这种政治秩序,那么也是为了更好的服务于对经济结构的改造。 在右翼看来,社会革命带来的未必是美好世界,而其中的暴力和血腥因素却是确实的,他们看到了法国大革命中无数的人头落地,因此表达了对这种根本性变革的谨慎态度,转而支持一种渐进的发展。这其中最重要的就是用民主权利——主要是立法权,其次是选举权,来反对资本逻辑的无序扩张。 左翼看右翼是幼稚的,因为他们只会诉诸于改良;右翼看左翼同样如此,因为他们总想一口吃饱。所以对双方来说,另一方都是“不现实的”。 哈贝马斯就是这样思考问题的,他做的就是把资本主义经济形式和资产阶级政治形式脱钩。这样,我们就可以有一个推论: 资产阶级国家不是只能服从于资本主义经济,我们可以用国家形式来改造资本主义制度——用民主改造资本。 这样,保留下来的是“反资本主义”,但是“不反资产阶级国家”。 当资本主义和阶级统治脱钩,在资本主义制度内实现理想社会就具有了理论的可能性。 这样消灭资本主义的必要性就被哈贝马斯无限弱化了。 这导致了双重策略变化: ①依靠合法改良和议会斗争来实现社会主义,而不是通过非法暴力手段; ②依靠地方代表等民主力量来实现斗争,而不是通过无产阶级的阶级力量。 福利国家带来的现象是:国家作为调节分配的机构具有和资本主义生产相脱离的独立地位,通过对社会财富的再分配把资本家的收入的一部分分配给无产阶级,这样无产阶级有了消费能力,能够防止生产过剩的问题,从而促进资本主义的高速增长,这构成了资本-劳动的“正循环”。因而福利国家就可以借助民主来反对资本,借助国家来跨越资本主义阶段。 通过国家对分配的干预,经济矛盾,尤其是一直以来困扰资本主义的“生产过剩”问题似乎得到了解决;另一方面由于经济矛盾的解决,在资本家和工人之间的阶级对立这种政治问题也得到了解决。在这个层面上,似乎资本主义就只剩下了行政危机,也就是政府对经济的调控不当——但是这显然是可以轻易修正的问题,而不是根本性问题;以及合法性危机,也就是民众对治理的不信任,这就是民主的制衡作用,也同样是福利国家设立的基本制度设计,而非根本性矛盾。 所以福利国家给所有理论家的观感就是:资本主义的根本性矛盾全部消失。 在这个意义上,试图理解“福利国家”究竟意味着什么就成为了一个现实的理论问题。 他们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出发,试图看看能不能解释“福利国家”的现象。他们认为资产阶级国家调控分配,归根结底是要维护资本主义再生产的秩序和条件,尤其是在与“现实存在的社会主义”的政治对抗中,这种策略就显得必要。 但是实际上主体依然是资本而非国家,再分配只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一个环节,并不意味着分配能够支配生产,从而通过渐进改良来彻底改造资本主义生产。 因此它们判断福利国家只是一个幻相,因为恰恰是在战后对战利品的瓜分和军事竞赛,使得资本主义出现了黄金时期,在这个极为特殊的历史时期福利国家才是可持续的,并且表现出了独立的假象。一旦资本主义陷入危机,国家干预分配的这种强大力量立刻会土崩瓦解,这就会暴露“福利国家”的虚假性。 因此对“福利国家”的辩护的根本症结在于,他们把生产和分配割裂开来,将国家机器视作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相对的独立存在,因此没有办法把握资本主义的二重性。但是修的理论也因此不是纯粹虚假的,因为它正是资本主义生产的二重性的表现,即资本主义生产必须二重化国家、法等再生产制度作为外在的保障。 但是仅仅说明这一点还不够,还应该说明这种“福利国家”为什么根本上是不可持续的。 他们把问题定位到“增长与分配的目的冲突”,也即工人的工资上限是资本回报率的底线,也就是说工资数额(消费能力)和资本利润(剩余价值和剥削)的必然矛盾。资本主义无论在什么阶段,都必然同时要求工人的工资尽量低(利润最大化)+工人的消费能力无限高(商品成功卖出,实现利润),因此资本主义必然是一个矛盾的存在。 正是忽视了工资不仅是收入分配的一环,更加是资本主义生产的必然环节,因此雇佣劳动和资本的矛盾并没有消失,只是被繁荣掩盖了起来。 因此在他们看来,福利国家归根结底是一种“幻象”,它不是单纯的假象,但是确是一种短暂的特殊阶段。在这个意义上,福利国家恰恰可以被理解为一种“拜物教”,即把资本主义矛盾的暂时缓解当做了矛盾的彻底解决。实际上,国家只是经济周期和资本的代理人。 但是应该说明,他们并没有真正实现一种历史的分析,而只是在展开一种逻辑的分析。 因为左右其实共享了同一种观点,即“福利国家”就意味着国家确实从资产阶级手中拿走了一部分钱给无产阶级,提高了无产阶级的生活状况,甚至制造了一个空前幸福的时代。 如果说哲学家们在逻辑的层面说明了为什么“福利国家”是根本不可持续的。那么谢克所进行的经济学实证研究则证明,即使是“国家干预阶级矛盾”这个貌似普遍的前提,也是幻象。 谢克的问题是:福利国家的庞大支出是否导致了福利国家不可持续? (在这里我们显然发现,谢克的问题在逻辑上已经被哲学家说明了,而哲学和经济学在这里恰恰构成了相互的拱卫,哲学提供了抽象的内在逻辑,经济学提供了坚实的历史事实。) 谢克把用劳动力支出减去劳动力缴纳的税款,得出净社会工资,这个净工资根本上是要说明:谁为福利国家付钱? 如果社会净工资是正数,那么很显然国家必然从别的地方补贴了社会福利;但是如果是负数,则说明社会福利完全是由社会成员自己的税款负担的,甚至税款还被补贴给富人。 至于如何去区分给穷人和富人,恰好谢克不是外宾,他在苏联留过学,知道有个概念叫阶级。 谢克的结论是反常识的, “在这里研究的所有六个发达国家(澳大利亚、加拿大、德国、瑞典、英国和美国)中,福利率和税率彼此接近。福利率和税率之差,即净社会工资比值,通常很小……在长期繁荣时期,各国的社会净工资比值差异很大,从英国的5.5%、德国的4%、加拿大和澳大利亚的2.5%、瑞典的0.4%到美国的-1.2%不等”。 换言之,福利国家只是在无产阶级内部进行再分配,只是从高薪无产者分配给低薪无产者,极少触碰资本家的蛋糕。 因此即使说福利国家养懒汉,也不是国家或资本家养了懒汉,而是无产阶级自己抚养了自己。 【每天聊一点】22福利国家幻象——修正主义的国家理论 下次聊:闲聊 下下期:政治共识的多元宇宙战争 散会 |
小A是个农民,996种粮食,卖给酒厂酿酒; 小B是酒厂员工,996酿酒,卖给喝酒的人; 小C是陪老板喝酒的,996陪领导喝酒; 小D是老板,终日向员工和社会讲解奋斗的重要性,还要培训员工喝酒。 他们都创造了巨大的社会财富【滑稽】 |
我在工作中一直有个感觉,就是纽约那边的人在工作中似乎要比伦敦的人更加谨慎、更避免做决定、更倾向于规避风险。总体表现是他们不愿意挑战上司的权威、做事情事无论重要与否,都会花很大的精力尽力保证不出问题。工作很辛苦,但似乎效率并不高。 这种在很多人看来是"好员工"的代名词,但在我看来却是有着巨大的代价:它让团队的成功极度依赖领导者的水平。此人一旦犯错,很难获得下属的反馈,容易导致团队抱着一起翻车。另外员工因为平日里多是按照上司的意思工作,容易变得缺乏创造力,或者说缺乏创造的动力。一旦在组织架构上出现这种领导,从其开始往下的团队就会变得墨守陈规、死气沉沉。 这一点我跟媳妇提起,她也意识到他们公司(另一家跨国大投行)也是有这个情况,因此这个现象具有一定的普遍性。 我一直很奇怪,美国作为机会之国,华尔街的体量比伦敦还要大上许多,为啥会是这个情况? 那天我跟一个从英国移居纽约的同事聊天,提到两地职场文化区别,他对此也有同样的感觉。他的分析是有下面几个原因: 1)美国的福利不好,所以整个社会文化里有一种"谨慎小心保住工作"的态度。相比较下,在福利好得多的欧洲社会,有更多人会有"这份工作我就算不干了也不会怎么样"的想法。这种态度上的区别不会显性地呈现在所有的人的身上,但会隐性地影响整个社会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 2)美国那么大的人口基数和移民,肯定也有许多敢于冒险的人。但这些人中的移民多面临绿卡排队的问题导致工作中谨小慎微,而且很多也会觉得华尔街投行谨小慎微的气氛很压抑,于是去了芝加哥,甚至直接跑去西海岸做科技产业了。 |
举个例子,我同办公室的同事。上个月他发现如果他不工作,他的 失业保险(德国叫做,找工作帮助金,赔上年度收入的60%,赔一年,一年后按比例递减)加上商业失业保险几乎跟他的薪水差不多。这二货果断把老板炒了,去罗马尼亚泡了一个正妹,八月就结婚。羡煞本狗。两口子在欧洲潇洒了一整年,然后就回纽约换了份工作去了。 另一方面,他这二货一走,我们共事的项目就归我说了算了。我再也不用苦口婆心因为一些显而易见的道理说服二胖。工作效率提高了一倍。奖金也翻了一倍。 所以说,这体系多好呀。不能干活的就别干,能干活的都给我上。反正羊毛不出在我身上,是资本家们少剥削一点而已 很多年前的回答。现在来看杠精可真多啊。能从意想不到的角度开杠,还是郭德纲那句话,我就是搭理你一下都算我输。不过就着严谨回答的原则,修改一下用辞。 |
我问你,中国每年出去留学的学生几十上百万人,但是真正归国的人数连十分之一都难以达到,这是为什么呢?你考虑过吗?除去其本身个人的因素,我们自己国家体制是不是得反思呢?如果我国给予海归的福利和待遇能达到其满意程度,人家是不是就会回国建设了呢? 为什么高福利国家的留学生到外留学还会回国呢?任何制度和政策不可能完美无缺的,有利的一面,也会有弊的一面,我们国家和政府在制定政策和制度的时候肯定是会权衡利弊的。而世界上的发达国家都在实施高福利制度,只是福利程度的高低而已,美国的福利虽说比不上瑞士、芬兰、挪威等国,但是人家也在推动高福利制度,其福利制度也远高于我国。各方面都在论证着高福利制度是利大于弊的。 所以我劝你不要在这秀智商了,中国共产党自1921年7月1日至今100多年间,无数先烈抛头颅,洒热血的为的是什么,为的是后辈的幸福生活,为的是中华民族不受人欺辱,为的是中国人民的生活不比欧美国家的人民差。你要是站在资本家的立场上与无产阶级对话,以996、007式的剥削人民,不给人民福利,那你就是中国人民的公敌。 |
不允许懒人出现的社会,是不会得到长足发展的。 世界上的每个人,多多少少都有适合自己发展的领域,极端地说,各位应该或多或少的都见过一些偏才怪才,即使是处于才能中位数附近的人,在小时候或某个时间也一定会感觉自己在某个领域能绽放光彩。 素日里平平无奇的某个人,在某个活动中光彩耀人,恐怕在坐的各位都见过/做过这样的事情吧。 可惜,在低福利社会,是不会允许这样的人将自己的长处发展成自己的事业,乃至影响社会的。 比如,最经典的一个例子,在小学初中就展现绘画天赋的某个人,这样的人你一定见过,甚至就是你自己。 高福利社会呢?家长根本不需要担心他未来的生计,他想画?OK,他就一直画,吃穿住行?结婚生子?养老火花?国家给你包圆,全部免费。 你一定会问,他到死也画不出来好作品乃至躺平当懒汉怎么办? 第一,你一定要明确一个问题,在分配较为完善的社会里,生产是一定大于需求的,而高福利社会,正是一个分配较为完善的社会。 一个人活着只要他在创造需求,无论是最基本的吃穿住行需求,还是精神需求,都是在创造价值。 第二,上文提到的画画的这个人,你真的会认为他一辈子都画不出好作品吗?如果一直不出来好作品,他会有耐心一直画下去吗?人做事,是需要一定的正反馈的,如果没有成果,就不会做下去。这么简单的道理,大家应该都明白吧。 你可能会说,他会利用社会福利,一直躺在床上什么也不干。 这里,首先看上面第一条,什么也不干对社会也有很大的好处。其次,我不得不说,你的思考逻辑有问题。 你怎么能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眼光来看待社会主义中高级的人呢?你有没有想过,废柴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才有的事物?正是他所有的长处得不到发展,所以他才灰心丧气的当个废柴,谁没有个宏图伟志呢(写个小说,做个什么发明,当个科学家)?但是,能实现吗?不能,明早还要起床搬砖呢。不搬砖?手停嘴停,有你好受的。那只好当个废柴吧。 什么是因,什么是果,一定要理清分清。 就好像一个在奴隶社会的人想,人不靠鞭打怎么能保持工作? 多么可笑。 |
没有福利来给人的生存托底,那么人人都会想着更加拼命的成为人上人而去卷的。 在北京因为房价高消费而转码的航天年轻人,顶不住996肉身翻墙去美帝软件公司上班的我国物理专业的研究生转行人…… 高福利的确会多养一百个一千个懒人,但是至少能保证百分之一千分之一万分之一的人真的能创造出较大的价值出来。 对于发达国家来说福利的意义很大程度上在于这里,养懒人不是目的只是部分副作用,创造一个能出“有价值的人”成长环境才是他的目的。 当然,目前对于我国来说,福利的最大意义是终结当下负福利时代,调整分配问题,深入去说肯定会被关禁闭我就不说了。 不做好这一点,我国还是会继续走下来进口人才的路子,陈国师的和亲论也会一直有效甚至会被施行。 |
"粮食生产多了怎么办? 多了国家不要,谁也不要,农业社员们自己多吃,一天吃5顿也行" “你们生产这么多粮食吃不完怎么办?粮食多了,以后就少种地,一天干半天活,另半天搞文化,学科学,文化娱乐,办大学、中学,你们看好吧?” ——毛 于1958年8月4 河北省徐水县视察讲话 |
高福利制度在中国很多人是看不懂的,因为中国人基本上思维都还是农业社会思维。这不是什么贬低,而是客观描述。因为农业社会都是讲究实业创造,对服务业的需求极少,只有少量求医,求学以及少量手工业需求。这样就造成了,农业社会服务业极其不发达。所以农业社会的城镇人口极少。当农业社会思维进入工业社会完全不适用。但是这和高福利有什么关系呢。因为只有高福利社会才能带动大量服务业消费。高福利社会的人没有太多后顾之忧,如果碰到失业,重病,国家以高福利角度的方式为普通民众搂底。这样就造成了,民众敢于消费,因为即使失业了,甚至没有就业需意愿,也可以获得国家发放的货币,这样不存在过多忧虑,甚至可以将每个月的收入花光。他是可以做到月光的,因为即使月光族在高福利社会下,不存在无法医疗无法吃饭的困难。比如欧洲很多无业者到处去看足球,成为足球流氓,但是他们却不担心饿死。 这样就造成了高福利社会人民敢于花钱,不担心社会消费,即社会经济的内循环可以做起来。在高福利社会下,社会的体育,文艺,旅游都可以做起来,形成良性消费循环。这种消费循环带动了整体经济的鲁棒性。 其实在中国也有这种消费群体,比如中西部很多县城的经济都靠公务员经济支撑,为何,公务员事业编群体总占比较小,但是可以支撑很大县城经济,其根本原因,就是没有失业风险,福利待遇制度好。他们敢于花钱没有后顾之忧。而其他劳动者即使没有失业也不敢花钱,因为未来的失业风险,看病风险是要基本上自己承担的。即使有失业保险金,医保,保险比例,发放的失业金都很少。更何况还有高比例的失业者和灵活就业者。 于此,高福利社会是创造内循环的重要路径。欧洲的高福利社会和美国是不一样的。但是美国一样有底层搂底制度,比如食物银行,条件较好的收容所,白卡制度。这些保证了底层在失业无收入的情况下人民能吃的饱,看的起病。现代中国境内宣传喜欢挑美国的缺陷,但是却不全面报道,给人完全错误的印象。比如一个底层流浪汉如果生病了,要做手术,是不是等死呢?如果你单看中国报道你一定会得出等死的结论,比如美国有3000万人没有医保。这是事实。但是他们得了重病是不是等死呢,当然不是。他们可以到医院先看病再付钱,如果现在付不起钱,可以欠账以后付钱,负债利率也很低。在某些州,对于低收入或无收入底层甚至可以减免,或者全免。有几个中国人知道这些美国的搂底制度呢?又比如,在美国你失业了没钱吃饭是不是只有饿死呢,当然不可能,因为大街上就有免费的装食物的柜子,没人看管,就是食物银行,里面空了就有社工装满,一般是面包,蛋糕,牛奶,有时候有腊肠火腿肠。这些福利制度大部分中国人是不知道的。特别是流浪汉,根据不同的城市财政情况,对流浪汉,甚至低收入家庭发放食品券。这个食品券不是真的只能买食品,而是可以买平价超市里的一切物品,从衣服到手机。比如旧金山对于每个流浪汉每个月发放500美元的食品券。相当于3500人民币。 所以很多人跟风说美国福利制度低下,美国的福利制度是和欧洲比较低下,而不是和其他国家比低下。这种底层搂底制度,确保了,欧美的社会底层都有必需品消费力。你可以看到美国的居民部门存款是很少的。美国的总存款包含政府企业私人三个部门存款总量只有中国的一半,特别是私人部门存款是不如中国居民存款的。你肯定按照以前的宣传思路,要说美国人好惨,连存钱都达不到。这是宣传和中国国情带给你的错误认识。因为美国人的存款都在股市里,其次美国人不需要存款。因为不存在吃不起饭,看不起病的情况。毕竟免费的食物大街上就有,看不起病可以挂账。他们在这种情况下,自然很少存款。国家在,就吃得起饭,能看病。很多黑人家庭一有钱就买名牌,是他们疯了吗?当然不是,钱花光了我也饿不死。 以前国内有报道1半美国家庭拿不出400美元存款,这个是真实的。很多人就爱拿着中国国情来套美工,3000人民币都没有,看病咋办?意外咋办?他们无需担心。因为最基本的需求都可以满足,虽然是以后付费或者免费。对比中国为何底层百姓再穷必须要有存款,因为一旦失业或变故真的会吃不起饭,看不起病,甚至死亡后墓地都买不起。 所以不只欧洲,美国的消费这2个地区的都可以超过中国。他们用比中国少的多的人,实现了远大于中国的消费。其根本原因就是福利制度。不过2个地区福利制度的实现方法有区别。其实总体说都远远大于中国的福利制度。 正因为如此,欧美两国都敢借贷消费,服务业占比极大。在中国人的眼里,服务业就是洗脚按摩吃饭。当然不是,各类影视版权收费,各类软件收费,各类现代服务业收费,各类体育运动消费,各类艺术消费,包含金融医疗法律都远远吊打中国人均。而中国人是看免费的影视,用破解的软件,听免费的歌,体育吗,几乎极少消费。 这就是高福利带来的全社会消费提升,进而带动服务业的兴盛,特别是现代服务业的兴盛的主要原因。因为长期的宣传,让很多人以为美国福利待遇很低,甚至有人以为比中国还低。其实你对比就可以发现,根本不是那回事。美国的福利待遇低是和欧洲比。 那么为何这些欧美国家必然要实行高福利制度呢?是不是他们的政府先天就预料到了会提升GDP,提升服务业呢、当然不是。 现在有说法,欧洲实行高福利待遇是因为苏联的存在,这是标准的抢功文化。和苏联一丁点关系都么有。比如芬兰瑞典挪威他们实行高福利社会是在二战前就已经实行。欧洲大陆实行高福利制度社会是在二战后全面实行。那么为何是二战后实行?因为二战的原因,而二战的起因正是1929年经济大萧条。因为当时的欧洲也刚好完成了城市化,出现了最大的生产过剩,经济萧条。大量的生产者失业,社会毫无消费能力。欧洲各国内部特别是德国,在魏玛共和国时期因为巨大的通货膨胀倒台,逼出了希特勒这种民粹政党上台,用神秘主义的种族理论让德国人形成了精神上的凝聚。德国走上了军事扩充,那么为何德国必须走军事扩充呢,因为军事扩充相当于另类的经济循环,大量资本投入军事,这种情况下,德国必须发动战争,因为投入的资本需要回报,否则德国会迅速被军事扩充的工业需求反噬,必须发动战争摧毁其他工业国家的产能,将其他国家变为自己产品的倾销地。 因为二战的原因,战后让欧洲大陆痛定思痛,如果还是出现原来的生产过剩经济危机,必然会引发三战,而三战就不会是常规武器战争。整个社会的上中下各阶层都无法幸免,没有人可以或者。爱因斯坦说,我不知道三战是用什么方式结束,但是我知道四次世界大战只能丢石块。言下之意,如果还是维持原有的经济模式,全世界会无人幸免。 在这种情况下,欧洲政府几乎达成了共识,全面学习北欧国家的高福利社会模式。因为只有这个模式可以将一个国家的生产者全面激发成活跃的消费者,只有这样可以让一个国家的服务业全面发展,只有这样可以让一个国家的底层在失业状态下,能安全生存生活,社会压力迅速减小。也只有这样才能减少极度侵略性的右翼政权上台,发动民粹而摧毁民主。希特勒的前车之鉴,给欧洲的执政者们上了血淋淋的一课。 高福利社会会极大的推动社会的消费,推动社会的GDP上升,这是很多很多中国人根本理解不了的。在他们眼里还以为是养懒汉。殊不知他们的农业社会思维进入工业社会后,彻底失效。 今天的中国遇到的正是雷同于1929年美欧碰到的全面经济危机。要想解决这个危机,1945年后欧洲各国的措施才是被他们实验过的唯一正确选项。因为从1945年后,欧洲的经济危机都逐渐转变为金融危机。 这也是中国进入发达国家的唯一办法。在今天很多中国人只看到了发达国家的GDP指标,完全忽略了其他指标,比如工业发展水平,科技水平,福利水平。特别是福利水平,他不只是衡量指标,而是会作用于提高GDP的重要办法。2023年的中国光是说消费就不下10次,可是始终无法提升。其根本原因是民众必须要存钱来缓冲意外和危机,并且贫富差距的极大化造成了老百姓真的没钱。 坦言之,这些道理逻辑非常简单,但是改变思维惯性是最难的。改开时,首先提出的是解放思想,思想一旦解放了,农业社会的思想改变了,中国才能真正进入工业社会。才能真正长久解决生产过剩难题。我们的国家要进入发达国家,完全进入工业社会,并适应工业社会。高福利社会实际上是必由之路。因为我国的发展体量不是中等国家,如韩国这种国家,靠出口经济就能维持。我国必须走内外双循环的道路。而内循环的激发,只有福利的全面提升才能达到。除此之外,任何路最终都只能回到原点。 |
|
|
小朋友, 你爸爸平日起得比鸡早,睡得比狗晚,吃得比猪差,干得比牛多,对客户对领导对各路惹不起地神仙们小心翼翼,卑躬屈起笑脸逢迎,操着卖白粉的心,拿着卖白菜的钱,紧巴巴地应付柴米油盐房贷车贷教育补习医疗养老花销,数十年如一日,把你养的眉清目秀,白白胖胖,又让你去考大学,出国,考公务员… 难倒是为了将来你继续去创造社会价值?想气死你老子不成? 你来说说, 什么叫“社会价值”? 什么tmd叫“社会价值”? 什么tmdtmd又叫“创造社会价值”? 难倒嫌你老子创造的社会价值不够? 你丫还想还100年房贷! |
如果你认为只有生产才是价值,消费不是 那确实没有创造价值 发达国家是因为管理水平比较低才想不到以工代赈的 |
我始终觉得这种“人活着就要创造社会价值”这价值观多多少少沾点…… 我就说心里话吧,坦率地讲,我从出生到现在这20多年人生的绝大多数奋斗目标都是希望自己有一天能舒舒服服的混吃等死,并且为此而不懈奋斗。 如果再高尚一点,我就希望我的父母家人和最好的朋友们,有一天能和我一样舒舒服服的混吃等死,并且为此不懈奋斗。 如果再高尚,高尚的不能再高尚了,我就希望全世界渴望能够混吃等死的人,有一天能和我一样舒舒服服的混吃等死,并且和我一起不懈奋斗。那个什么什么就一定要实现对吧。 我觉得能达到这一步,也就算是天下大同了。 可是我发现共和国诞生70多年,ggkf三四十年,在创造了巨大财富,极大地改善了中国人民的生活条件之后,在大部分老百姓都至少能吃上饱饭、穿上暖和衣服、看个电视乐呵呵活到六七十岁之后……我们的国家出现了这么一批人—— 他们有理想、有信念、处处体现着“国士情怀”,每个问题都站在人类、国际关系、大国博弈、千年大计去考虑问题……那叫一个深远,深刻,深邃…… |
|
无私伟大到什么程度呢?担心国家给人民的高福利太多,国家会撑不住了…… |
|
人家西方政府在别国投资建工厂,远的不说就说近的吧,就特斯拉在中国上海建厂,不都是你情我愿的事吗?这也能批评一番。 我就想知道让资本家去投资异国工厂给本国老百姓发福利,到底错在哪儿了啊……咱国家的企业去国外赚钱(比如小米/华为),然后用收的税给我发福利,我做梦都能笑醒好吧…… 总之就是一句话,某些“非懒汉”的思想中心就是:绝不能让大家舒舒服服地活着、大家活舒服了,就没有人愿意干脏活累活了,那我“个人的伟大理想”找谁实现啊…… |
|
|
|
|
|
|
这个问题的预设,和很多回答,都把“价值”窄化成了“经济价值”。 如果“社会价值”仅仅指“经济价值”,那么不可否认,公正(高福利)和功效(更大的社会价值)短期内有可能冲突。 但是价值显然也包括非经济价值。 平等、公正被很多政治理论确认为“根本价值”。追求平等和公正不光是为了实现什么(比如更高的经济收益),它们本身就是值得追求的“终极价值”。 另一个误区,是很多人以“养懒人”为由否认高福利的正当性。 但无论多么精准的福利政策,“养懒人”都是不可能避免的。 西方有无数的政治哲学家致力于研究分配正义,比如德沃金的资源平等论就被作为很多国家福利政策的理论依据。他提出了分配结构应该“敏于志向,钝于禀赋”(ambition sensitive, endowment insensitive)。 也就是说,资源分配应该补贴人们不利的自然天赋与社会境况,而不该补贴个人选择(比如选择懒惰、选择奢侈)。听上去很有道理不是吗? 但现实中,一个人的困境究竟是ta的不利处境造成的,还是ta的自主选择造成的,根本无法厘清: 一个农村女孩为了支付弟弟的学费辍学打工,被同乡骗去从事“来钱快”的职业。究竟怪她“禁不起诱惑、贪慕虚荣”,还是因为她生在一个贫困、重男轻女的环境? 一个90年代东北下岗潮中的失业职工,再就业处处碰壁,于是沉迷赌博。他到底是“好吃懒做、不思进取”,还是时代浪潮下被淘汰、国企改革中被牺牲的“代价”? 如果从一个更大的尺度看,那种愿意去努力、去尝试的意愿,以及“努力便会有回报”的积极观念,也往往形成于一个幸运的家庭和社会环境。 要严格区分谁是“真 · 懒汉”,不仅理论上根本难以实现,实践层面也面临双重困难: 1、个人隐私会被严重侵犯。负责提供福利的组织(通常是政府),需要事无巨细地了解公民的过往经历和现状。这显然是不可接受的。 2、所有需要帮助个体都要自证自己并不懒惰,而确实遭遇过不幸。在这种破坏公民社会信任基础的审视眼光中,展示屈辱、自揭伤疤,无异于一种二次伤害:我们常常听说贫困生羞于暴露窘迫,结果助学金发到了不该发的人手里;或者一些有身体障碍的人由于自尊心和繁琐的手续不愿意办理残疾人证。 这是“只帮穷人,不养懒汉”这种美好理想的难以践行之处。 我常常想,为什么很多人对西方的高福利冷嘲热讽,宁愿忽视真正需要帮助的人,也要对“养懒人”零容忍? 恐怕不只是因为他们勤劳,所以看不惯“懒人”。 如果一个人劳动仅仅为了自己开心、充实、自我实现,那么他就不会因为别人“不劳而获”而感到不平衡。 高昂的生活成本和巨大的生存压力,让我们忘记了劳动本身是有内在价值的,我们已经无法从单纯的劳动中感受到快乐和意义。 劳动对于大多数人只剩下了工具价值,大多数人工作只是为了赚钱、为了谋生。 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这样描述理想中的劳动: ……随自己的兴趣今天干这事,明天干那事,上午打猎,下午捕鱼,傍晚从事畜牧,晚饭后从事批判,这样就不会使我老是一个猎人、渔夫、牧人或批判者。 出于对劳动本身的热爱而劳动,对于大部分普通人过于理想了——即使是最热爱的工作,赚钱也是一部分目的。 而更多人的真实写照是:没有获得足够的资源发掘自己真正的兴趣所在。因此工作本身没有丝毫乐趣可言,唯有赚到的钱才能换取想要的生活。自然会对让“懒人”“不劳而获”的福利制度忿忿不平。 这其实也是“勤劳者”的不幸。 |
|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
上一篇文章 下一篇文章 查看所有文章 |
|
|
股票涨跌实时统计 涨停板选股 分时图选股 跌停板选股 K线图选股 成交量选股 均线选股 趋势线选股 筹码理论 波浪理论 缠论 MACD指标 KDJ指标 BOLL指标 RSI指标 炒股基础知识 炒股故事 |
网站联系: qq:121756557 email:121756557@qq.com 天天财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