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财汇 购物 网址 万年历 小说 | 三峰软件 小游戏 视频
TxT小说阅读器
↓小说语音阅读,小说下载↓
一键清除系统垃圾
↓轻轻一点,清除系统垃圾↓
图片批量下载器
↓批量下载图片,美女图库↓
图片自动播放器
↓图片自动播放,产品展示↓
首页 淘股吧 股票涨跌实时统计 涨停板选股 股票入门 股票书籍 股票问答 分时图选股 跌停板选股 K线图选股 成交量选股 [平安银行]
股市论谈 均线选股 趋势线选股 筹码理论 波浪理论 缠论 MACD指标 KDJ指标 BOLL指标 RSI指标 炒股基础知识 炒股故事
商业财经 科技知识 汽车百科 工程技术 自然科学 家居生活 设计艺术 财经视频 游戏--
  天天财汇 -> 商业财经 -> 为什么各派的经济学往往马后炮厉害、预测力疲软? -> 正文阅读

[商业财经]为什么各派的经济学往往马后炮厉害、预测力疲软?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为什么各派的经济学往往马后炮厉害、预测力疲软?
关注问题?写回答
[img_log]
经济学人(The Economist)
经济学
预测
现代经济学
马后炮
为什么各派的经济学往往马后炮厉害、预测力疲软?
举个例子吧。
耶鲁大学博弈论课程的第一节课
有个游戏,
赢家可以获得奖励1000块钱。
全班100个人,
每个人写一个大于等于0且小于等于100的自然数,
主持人会统计全班的平均值,并选其1/2为答案,
最接近这个答案的学生,则可以获得或平分奖金。
你能拿到这个奖励嘛,你的答案是多少?
只要人的脑子是正常的,就会很容易得到推论:
这个答案一定是小于等于50的,因为全班所有人都写100的时候,就是50,
只要脑子不蠢,就绝对不会选择大于50的数。
于是你得到了一个推理结果:
题目里的[0, 100]是不对的,想获得奖金,只能选[0, 50]之间的数。
但这个推论实在是太容易想到了,毕竟都上大学了,肯定没有傻子会选50以上的数,
那进入下一步推理,
若所有人都选择50以下的数,那答案必然也会小于等于25的。
于是你发现了这个游戏的核心。
如果全班都不是笨蛋,那么这个平均值会无限缩小,
100-> 50-> 25 -> 12 -> 6 -> 3 ……
最后这个推理指向的答案是
0
但这太荒谬了,全班100个人,选一个0到100的平均数,你写个0出来。
难道全班就没有一个大聪明嘛?
但凡班里出现一个写100的,0就不是正确答案了。
于是一切开始变得复杂了,
你又开始推理了。既然大家都知道,班里没有大聪明是个低概率事件,
那么答案就应该会越来越高,
于是你恍然大悟:
只有你摸清楚班里到底有多少个大聪明,你才能真正知道的答案。
最终游戏结束,这堂课学生的平均值的1/2是11,
有很多个人写25,有几个人写了100,有几个人写了0,
教授说:这个班级里的人越理性,这个答案就会越接近0;越不理性,则会越大;而绝对的理性又会导致绝对的错误。
现实中的经济,夹杂了上亿人的博弈和竞争,比上面这个游戏复杂了不知道多少倍。
以这个游戏为例,
经济学最多只能告诉你,这个答案理性情况下会无限趋近于0,但绝不会是0,
至于你能否预测准确到底是多少,
其实是不能的。
因为你不是神,你不知道所有人类的信息,更不知道这个游戏里到底有多少鲨笔,
而且有些鲨笔是足以毁天灭地的。
所以经济学,往往只能在事后发现,谁是写100的鲨笔。
因为两个原因:
复杂性科学的性质决定了,能够准确预测复杂经济系统运行、同时又足够简洁具有可读性的模型,在现实中不可能存在经济学最大的意义,不是准确地去预测经济系统的运作,而是通过提供启发性的认知世界思考框架的方式,挖掘出隐藏在现实经济现象背后的关系,从而指导实践一、复杂性科学的性质,决定了完美的经济学模型不可能存在
1894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光速的测量者,阿尔伯特·迈克尔逊宣布:科学的大厦即将建成,人类将解开一切未解之谜。那时的科学家们坚信,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一切谜团,都能够用各种数学工具解开,包括微观的、原子化的个体行为是如何引发宏观的系统性行为的
但是,随着研究的逐渐深入,科学家们发现,越来越多的现象,几乎不可能用一个简单的数学模型去描述
比如:如何预测某地区一个月后的天气?如何预测股市的涨跌?
过去,科学家们认为,这些现象之所以难以预测,是因为影响变量太多,观测手段难以兼顾导致的。但随着研究的深入,科学家们逐渐发现,即便是非常简单的场景,复杂性和不可预测性也会产生。最典型的例子就是三体问题:三体问题不存在解析解。虽然我们可以用数值方法计算出任意时刻的数值解,但三体本质上是个混沌系统,任何一点轻微的扰动,都将令系统状态变得不可预测
即便是存在解析解,能用简洁的初等函数表示,同时也不会导致模型不会过于复杂,也是一种奢望。例如, sin(x)x" role="presentation">sin(x)x\frac{sin(x)}{x} 的原函数、椭圆的周长、一元五次方程的求根公式,这些看似很简单的问题,其答案也已经是无法用初等函数表示得了的了
这种复杂性,注定了对于现实中的很多问题,有解析解是一种偶然,有可用于数学建模的简洁解析解更是偶然中的偶然。这,就是复杂性科学
也正是由于复杂性的原因,布里斯托大学生态学家尼格尔·弗兰克斯(Nigel Franks)曾指出:尽管1只蚂蚁的行为很好预测,但若把100只蚂蚁放到一个平面上,它们就会不可预测地兜兜转转。若预测包含50万只蚂蚁的蚁群的集体行为,对任何一个生物学家来说都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预测蚂蚁的集体行为已经如此困难,更别提把蚂蚁行为复杂地多的人类行为了
因此,理想中可以准确预测经济现象的经济学模型,本来就是不可能存在的
但是,这并不意味着经济学就是一无是处的,这正是接下来要说的第二点:
二、经济学最大的意义不是准确预测,而是揭示隐藏的关系、指导实践
正如
@笠道梓
在她的回答中所言的,想要追求准确的预测,应该去搞统计学、搞机器学习。只关注预测结果,不是经济学家的追求
尽管经济学中也有计量经济学这样的搞数据分析的分支,但在计量经济学中,模型的拟合优度(Goodness of Fit)并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识别(Identification)。在实际科研工作中,只要处理好了内生性,你的 R2" role="presentation">R2R^{2} 就算只有0.2、0.3都没关系(事实上0.5以上都已经很少见了)。你如果只因为R2" role="presentation">R2R^{2}值低就认为某个经济学模型很差劲,对方只会认为你很业余。如果你抛出一个R2" role="presentation">R2R^{2}值非常高的模型,对方第一反应也不会是认为这是个好模型,而是会质疑是不是存在过拟合(Overfitting)的问题
这是因为,由于前面说所说的复杂性科学的原因,现实中的经济学模型,为了保持简洁性,无法做到面面俱到地反映出经济系统的方方面面,只能用几个有限的假设来框定模型成立的前提条件。这些假设固然会导致模型的推演相对于现实有所偏差,但它对于揭示隐藏关系的价值仍然不容忽视
用一个例子来说明一下,为什么有偏差的模型仍然是有价值的
很多人都知道凯恩斯的国民收入决定模型,也知道这个模型里的货币外生假设(即认为货币供给是由央行控制的外生变量,其变化影响经济运行,但自身不受经济因素的影响)为其招致了许多抨击。也许上世纪70年代的“滞涨”证明了凯恩斯的模型是不符合实际的,但仔细想一想,这个错误的模型真的就全盘否定了凯恩斯的理论吗?
在国民收入决定模型中, y=α+i1−β" role="presentation">y=α+i1?βy=\frac{\alpha+i}{1-\beta} ,其中y是国民收入,α是必须要有的自发消费,β是边际消费倾向,i是投资
凯恩斯通过这个模型证明了,利率(影响i)和财政政策(刺激消费,进而影响β),是决定国民收入最重要的变量。货币政策即使有效,也是通过影响利率的传导机制间接实现的。在经济低迷,利率降无可降的时候,货币政策作用是有限的。
这个模型遭到了以弗里德曼为代表的的货币主义学者的猛烈抨击,但他们抨击的点在于,没有考虑货币对国民收入的重要影响、并且高估了对利率的控制能力,而不是利率和财政政策的影响是错误的
是的,这个模型里没有表示货币的项,这就导致了没有控制货币这个变量时,有可能会出现调整了i和β,国民收入也没有增加的情况,影响了模型的准确性
但是,这并不影响凯恩斯的模型中,利率和财政政策,会对国民收入造成影响这个结论。试想,如果“当货币供给不变时,利率和财政政策会对国民收入造成影响”这个命题成立的话,那么货币供给变化时,利率和财政政策的变化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抵消货币供给的影响,进而影响国民收入。尽管凯恩斯的模型在预测现实经济运作中失败了,但它揭示国民收入、利率和财政政策之间的关系的尝试,仍然是有巨大价值的
这也就是为什么,尽管在“滞涨”危机中遭到了新自由主义者的反攻倒算,但凯恩斯的理论仍然是传世经典,并启发了后世的新凯恩斯主义(DSGE)、后凯恩斯主义(MMT、SFC)等一系列优秀的模型
三、如何处理经济学模型与经验数据的关系
有人可能会问,如果真如我所言,那经济学岂不成了不可证伪的伪科学?
事实上,尽管经济学模型难以预测经济危机,但并不是毫无任何预测价值的。毕竟一门学科最大的意义仍然是指导实践
首先,我在介绍计量经济学时,提到了识别(Identification)的概念。这个概念的核心在于,不追求绝对精准的拟合,退而求其次,把模型中已知变量、已知机制系数的偏差缩小,从而验证某个因素对被解释变量有没有、有大概多大、多直接的效果,从而判断该不该对这个因素采取政策手段干预。这才是计量经济学的目的,而不是去找到被解释变量的全部影响因素和机制
其次,在建立模型后,我们仍然能够在有限的尺度内,进行一定程度的准确预测。尽管无法预测下一个经济危机什么时候到来,但对于各种货币、财政政策是否能够改善收入、就业这样相对小尺度的问题,仍然通过模型进行预测。由于时间和受众范围尺度都比较小,各种干扰因素尚未发挥显著影响,这种时候通过数据分析手段,仍然能够检验模型预测的效果是否得到了实现。时间一拉长、影响范围一拉大,混沌理论开始发挥作用,我们才能说不奢望模型预测的结果仍然成立
关于复杂性科学,相关推荐书目:








一个经济学家观察电压U、电阻R和电流I,发现一个规律 R=U/I ,屡试不爽。于是他做出了预测:随着U的增加,R将会变大。
如果你把社会科学也当做科学来看的话,那么他们的研究思路与自然科学也几乎没太大区别。自然科学的研究思路,基本上是假设-实验-观察-总结,最后得出一个具体的结论。但自然科学的结论之所以具有普适性,是因为以人类的生命周期为参照的话,那么自然环境的变化是极为缓慢的,因此上在单一的、纯化环境下得出来的结论,放在相似的环境条件下也是可以应用的——比如,水的密度和浮力在过去几万年里几乎没有变化,几千年前的造船技术放到今天也一样能造出可供航行的船来。
社会学科的研究,同样也遵从这样的思路。只不过是社会科学很难设计纯化的、无干扰的实验环境,但是从研究思路上说,社会学科的研究也是要先观察然后归纳总结。这样一来,既然未来的事情没有发生,自然也就不存在“马后炮”的说法——你总不能让我对一个没有出现的东西进行观察吧?
如果说“自然科学的很多成果可以脱离实验室,在大范围内应用甚至对未来进行预测,为什么社会科学不行?”这里面的原因,第一个我已经说了,就是环境变化的因素。只要具备稍微地历史知识都知道,过去这两三千年人类社会的变化程度比自然环境的变化剧烈的多得多,当新的社会形态出现,很多基于过去观察的结论自然会失效。而第二个原因,关于社会科学的成果的应用问题,其实有大量的社会科学的研究在不同的时期一直得到使用,比如货币政策、就业政策等等,但这种应用的前提是类似自然科学一样——自然科学在纯化环境下得出的结论,能够适用的前提是应用的环境中也必须只考虑同样的变量——当新的变量出现,就改变了原有的环境。
从理论上讲,人文社科的研究当然也有对未来进行预测的能力,但是这种预测往往是概率预测。正如前面所说,从科学研究的角度来说,未来的社会包含了众多不可知的变量。既然未来总有不可知的变量,那么谁能保证这些变量的出现不会干扰原来的判断呢?同时,在没有参考新变量的条件下,谁又能保证原来的“公式”就一定正确呢?
以哲学的角度而言,这种认为只要学了经济学,就可以预测未来的思想,恰恰是传统哲学中“本质论”思想的体现。用中国人好理解的“道”来说,中国传统思想中就认为世界中存在着一个本质的“道”,只要懂了“道”,就能明白世间万事万物,且能“前知五百年,后知五百载”。所以,有些人因此就认为,“你学了经济学,那你就应该准确预测未来的经济形势”,这其实就是把社会科学看成了“道”。
但以科学的角度来说呢?一个受过科研训练的人肯定明白一个道理,那就是现阶段我们所认识的所有“科学”、“真理”等等,都是基于现阶段的认识水平而得出的具有局限性的结论。在几百年后的人看来,我们今天做出的错误的结论可能也有很多。因为“科学”与“道”的不同就在于,“道”假设你懂了“道”就懂了世间万物,而“科学”的假设则是我们队世间万物都一无所知,只有通过一点点的研究拓展认识的边界。
期待学了经济学、社会学等学科,就能准确预测未来,实际上是把人文社科学者当成了神棍。当然了,从现实中讲,这倒也不完全怪普通人——因为很多人文社科学者自身就没有意识到“科学”的局限性,且很多人文社学科领域的研究者为了提升自己的影响力,也习惯通过各种神棍式的断言吸引眼球,错了就脸皮厚的扛着,对了就大肆宣传自己多么厉害,但实际上也这是不符合“科学”的要求的。
除此之外,人文社科研究的“马后炮”之所以更被人嘲笑,还有个原因是因为大多数人对“知识”本身并没有兴趣,在乎的只是结果。而很多社会方面的问题,是会切实影响到每一个人的,所以个人对社科理论的感知会更切身和强烈。换言之,自然科学方面没有理论错误吗?当然有,但一个自然科学领域的错误理论,影响力可能只局限于学术界,学术界外的人听都听不懂,但一个社会科学的理论出了错误,大多数人都能听得懂的且感知到,自然嘲笑的也会更多。
打个比方,如果我们把一个人文社科学者看作是“婚姻咨询师”的话,那么他的主要工作就是从过去和现在的人婚姻案例中找到夫妻双方相处的技巧、规律等等。这样,当有人婚姻出了问题的时候,他就可以依靠自己总结的这些规律、技巧等等,为当事人提供咨询指导,帮助当事人更好的相处。但这不代表他可以说“只要当事人按照我所说的做下去,这辈子就肯定不会离婚”——因为一对夫妻离婚的影响因素太多了,这不是他本人可以预料的。他最多只能在这对夫妻离婚之后说“这对夫妻哪方面出了问题”,但这也就成为了某些人嘴里的“马后炮”。
但说到底,如果只把人文社科看做是一个“研究人与社会”而不是“预测社会”的学科的话,很多原来的困惑都会少得多。
你在实验室用一盒50g法码称重,测量结果不会改变。
你在大街上给陌生人50块钱,每个人花的方式都不一样。
自从经济学家说出“让春运火车票涨价以缓解春运压力时”。
我就知道,这些理论,看起来很美好,但并不适用于现实。
牛顿在南海泡沫事件中大亏之后说:
“我能计算天体的运动,却无法计算人们的疯狂”。
其实,根据引力论,牛顿也只能准确计算两个天体的相对运动,对三个以上天体运动的准确计算无能为力,不要说更多数量的天体了。


霍金《时间简史》
更加重要的是,社会学研究的对象不是死物,而是大活人。
然而,
人是会对预测做出反应的。


波普尔《历史决定论的贫困》
假如,根据某一个经济学理论,能够准确预言经济危机什么时候发生,或者能准确预言股市在多少点见顶。
那么问题就来了,大家都根据这个理论去摸顶做空,谁输钱呢?
稍微有点脑子的人,就可以从逻辑上推理出来,这样的投资圣杯是不可能存在的——这一点都不复杂。
相信存在投资必胜法,宣称历史有规律的人,不是骗子,就是韭菜。


兹维·博迪《投资学》
福特曾经发明了流水线作业方式,在竞争中脱颖而出。当他的方法普及之后,也泯然众人,不得不把沃尔沃出售给了吉利。
人类社会唯一不变的,就是永远在变。
竞争永远存在,思想的进化从未终结。


薛定谔《生命是什么》
要想在竞争中胜出,无非是“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新”。
一言以蔽之,就是发挥比较优势。


保罗·海恩《经济学的思维方式》第12版
“一万小时定律”决定了:专业化分工,片面发展,通过市场相互交换,才是最“经济”的。
正如消费者买冰箱不必懂制冷,杨小凯在《我所了解的哈耶克思想》中写到:
哈耶克的思想其实与经济学界以经济理性为号召的主流学派南辕北辙。以麻省理工学院为代表的所谓科学方法派,强调数学方法的应用,假定理性经济人的行为能用数学最大化问题求解,理性经济人行为之间的交互作用能用一般均衡或对策论(或赛局理论,game theory)来求解。很多这个学派的著名经济学家往往热衷于用数学模型来证明“市场失灵”及政府干预的必要性。另外一些以经济理性为号召的经济学家,以数学模型来证明看不见的手的优越。哈耶克的思想与这类想法都不同。他强调对经济理性的迷信可能导致经济制度的失败。其实人的知识是有限的,对什么叫理性,什么叫非理性,在很多情况下都无法判断,或会做出错误的判断。世上很多从常理看来非理性的行为,也许对人类社会的知识做出贡献。例如,很多破产的企业,就为成功的企业提供了必要的经验。因此,我们最好放弃对经济理性的追求,承认自己对经济理性的无知,因而只是追求游戏规则的公平,接受这些游戏规则下出现的东西,不论其是理性、还是非理性。
我是一个热衷于模型(包括对策论模型)和新的科学方法的经济学家。但凭我的直感,我觉得哈耶克的非数学的经济思想,比现有最好的经济数学模型深刻得多。也许数学模型经过几代人的积累之后,我们能用非常复杂高深的数学工具严格证明哈耶克的假想。遗憾的是,现在用数学模型最纯熟的一批经济学家,在我看来是思想相当浅薄的一批人。更为可惜的是,数学在经济学中的应用,不可避免地要经过这样一个从浅薄到高深的渐进和积累过程。
我是企图用数学来证明哈耶克思想的人。我最近与黄有光教授发表的一本书(见Yang and Ng,Specialization and Economic Organjzation,1993,North-Holland),在第15章用一个数学模型证明,完全理性的行为在知识不足的情况下,可能不能通过各种组织实验(包括试验不是最有效的组织)发现最有效的组织。因此,在知识不足的情况下,某些非理性行为有可能有助于社会发现最有效的组织。在此书的第3章,我们用一个序贯对策均衡模型证明,市场制度的功能并不是让所有人分享所有信息;恰恰相反,市场制度会促进专业化造成的信息不对称,因而使得人们不需要知道其他专业的知识,但却能享受所有专业部门的产品。因此,市场的功能在于,当每人只知道整个社会的信息的极少一部分时,人们却能充分利用这所有部分信息的集合。这正是哈耶克思想精髓之一。按这种思想,如果某个人或政府声称能获得整个社会的信息,因而看出了“市场失灵”,进而加以纠正,此人必是过分狂妄,对市场的功能毫无所知。
相关回答:
为什么史蒂芬·霍金会说「哲学已经死了」?28 赞同 · 3 评论回答


如何理解政治经济学批判这一段话?46 赞同 · 23 评论回答


比如一张a 4纸就能摧毁一个行业,一个游戏新规草案让股票下跌,市值蒸发n亿。这个需要哪派经济学家才能预测?把马克思列宁复活了恐怕也无能无力吧
昨天一个朋友向我吐槽,说这两年自己玩股票亏钱,但他发现一个私募经理研究能力很强,这两年重仓了煤炭股,年化收益30%,说要是买他的私募就好了。
我安慰他说,你对他的认可是建立在未来,站在两年前,你是无法判断他研究能力强的,是因为你拿了未来的数据,也就是今天的数据,去评判他两年前做的决策,问题是现在怎么办?
举个例子,2020年的时候,我们看到葛兰投资医药股很厉害,觉得她能力强,然后去买了,但这两年亏了好多,然后现在把葛兰打倒了,又觉得煤炭的基金厉害,我们就一直都是韭菜
所以为啥都是马后炮?不怪经济学家,怪我们只能看到那些今天辉煌的人,然而今天辉煌几乎注定明天落寞。别说经济学家,古代的皇帝也一直都是这样
广义的预测力实际上是一门科学的基本追求,这里的广义是指概率上的预测力。比如,天气预报可以预言“明天有80%的概率下雨”。这显然不会100%准确,然而,即使某次预言失败了,但如果把你根据这个理论所作出的多次预测加总起来,正确率能够远大于随机猜测天气的正确率,那么这个理论就具备一定的科学性。
一些为经济学辩护的人会找到一些借口。比如:1:他们可能声称,人类群体的行为非常的复杂难以用科学理论进行描述。但是,人们往往只需要你预言一个指标,比如今年商品和股票的价格是多少就足够了,并没有人要求经济学家预测几十亿人的具体行为。2:他们可能声称,经济系统由于过于复杂,预测难度远高于物理系统。然而,也没有人要求过经济学家能够像物理学那样精准地进行预测,如果经济学预测的正确率能够达到天气预报的程度,那么这也足够说明它是一门科学。3:他们可能声称,人的行为存在着自由意志,如果能够完全被预言,那么人就毫无自由可言。这种辩护依然是糟糕的,因为其无视了微观现象和宏观指标的关系,作为个体的人当然具备有自由意志,这个自由意志会带来相当大的随机性。当预测者试图断言某人今天晚上是吃米饭还是面条的时候,他的准确率往往是非常糟糕的,但是,当预测者试图预言全国每年消耗多少吨米和面的时候,他所能达到的准确程度就相当地高了。作为个体的人的选择具有不确定性,但是当加总成群体的时候,群体指标的不确定性在很大程度上就会消失。预言掷一次硬币的正反面,正确率只有50%,但面对掷一亿次硬币时的情况,任何人都能断言其中大概有五千万次是正面。自由意志所带来的不确定性只会使得对个体的预言难以奏效,但是当这些自由意志加总成群体的时候,我们对很多指标就能有把握了。
此外,还有一些辩护者认为,人本身有一种主观能动性,因此,关于经济的预言往往具有自我实现或者阻碍自我实现的功能。如果经济专家预言某只股票今年会上涨10%,股民得知了这个消息之后去疯狂地买股票,可能会导致股价大幅度上涨达到50%,而这就会使得之前的10%的预言不够准确。作出和公开预言本身会对预言的准确性产生影响,这种影响在你试图预言人的行为时往往存在,但这不意味着预言本身的无意义性:第一,你可以把你公开预言本身所能产生的效果也考虑在内来进行预言。第二,你可以在事先作出预言之后留下已经作出预言的证据,但不公开你的预言,等到事情发生之后你再公开,以向公众证明这一预言的准确性和理论的有效性。但遗憾的是,即便是这样的预言,也很少有经济理论能够准确地作出。
在上述地论证中,我们已经得出,在经济学中作出具有一定准确度的预言是完全可能的。但遗憾的是,很多经济学家的意图不在于给出“预言”上,而在于给出“寓言”上。比如,绝大多数计量经济学的模型并不在意模型对拟合优度R方,而只是在意系数本身的识别和显著性。他们发现如果某项政策对经济增长是显著地好的,那么就会建议这种政策,而如果某项政策对经济增长是坏的,就会建议废除这样的政策。这样,经济学就变成了讲寓言故事,经济学家的任务就变成了告诉政府企业和公众什么政策或行为是好的,什么政策或行为是坏的。
讲这种寓言故事诚然不是毫无意义。但是,正是因为考虑到整个经济系统的复杂性,我们应当承认,经济学家的这种寓言故事在很多情况下其实是缺乏科学性的。在复杂的经济系统中,完全可能出现这样一种情形:政策A和政策B结合到一起是好的,但是如果没有政策B,那么政策A就反而会带来不好的结果。此时,如果一名经济学家利用没有实施政策B时候的数据进行推断,那么他就必然会得出应当废除政策A的结论,而最优的选择应该是在实施A的同时实施政策B,但这个同时实施政策A和政策B的建议是无论如何也不能借由过去的数据推理得出的,它必须要借助一个有相当的预测能力的理论才能得出。显然,如果仅仅停留在讲寓言故事的层面,讲出来的寓言故事在很多时候也缺乏可信度。
上述的论证已经说明,Reduced Form的寓言故事在复杂性面前会面临许多困难。然而,在经济学中,由于对数据生成过程的无知,Structural Form的研究往往比Reduced Form更不靠谱。绝大多数Structural的研究是建立在供求均衡的基础上的,而对均衡的执着是整个经济学最糟糕的地方。商品的成交价真的是它的均衡价格吗?搜集到的统计数据真的反应的是在均衡状态下的情形吗?显然事实未见得是如此,而如果用非均衡状态下的数据来估计均衡状态下的参数,又怎么可能估计准确呢?然而即便道理是如此简单,经济学的研究重点也完全扑在了这个均衡状态上,对非均衡状态的研究少得可怜。假设有一个气象学理论把所有的气温数据都视为是晴天的数据来考察,只着重于对晴天的研究,这样的理论能够精准地预言每个季节的气温变化吗?但是经济学家们就是如此执着地研究这个均衡,为什么呢?因为一旦不去研究供求均衡,那么就很难用列方程组的方法求解价格和产量,需要识别的参数也就很难给出。
经济学之所以会面临这样的困难,在于实验环境的缺乏,毕竟经济学家不能抓几百万人关起来来做人体实验吧。而实验在复杂性学科中的重要性极其重要,它可能是目前人类能够从复杂系统中得到数据生成过程的唯一途径。对人类历史数据的研究归根结底是局限的,因为在历史数据中,变量很难是单个单个变化的,一个国家资本存量上涨的同时往往人口也在上涨、技术也在进步,制度也在改革。人口、技术、资本、制度和经济周期之间究竟是个什么关系,经济学家往往只能用主观臆断,增加一些不靠谱的假设来进行猜测,比如什么市场完全竞争均衡blablabla。这种主观臆断地瞎JB猜自然很难得到精准的模型,所谓的控制变量不过只是在跑回归的时候被假设为是线性的,这种假定完全不靠谱;而非参估计所需要的大量数据往往是宏观经济数据难以提供的,且非参估计缺乏外延性,在一个保持进步的世界中也就缺乏预测的能力。
在其他的科学中,上述的这种困难是通过实验来解决的,一旦能够做实验,那么得到清晰的数据生成过程就成为了可能。因为在实验中,你真的可以保持其他变量不变,只让一个变量变化。这样,不管这个变量和其他变量的关系多么复杂,只要实验数据足够多,你也能推断出它们之间的关系。而只要实验方法在经济学中没有得到普遍地运用,那么经济学成为一门具有预测能力的科学也就遥遥无期。
经济学有两个基本功能,一个是解释过去已经发生的事情,另一个是预测未来的事情。经济学家往往对于解释已经发生的事情十分擅长,而对于预测未来却表现得十分蹩脚。
天文学家可以精准预测某颗小行星在什么时间接近地球,这颗小行星不会因为天文学家的预测而改变轨道。气象学家现在借助大型计算机可以精准预测几个月后的天气,天气系统不会因为天气预报而发生改变。经济预测则不同。经济系统是由人组成的,人的行为可能会因为预测发生改变。
管理学中曾有个著名的霍桑实验,本来是要做人机工程方面的实验,试图发现不同亮度的照明对生产效率的影响,结果是无论亮度提高还是降低,生产效率都会提高,这个结果完全偏离了预期。为什么呢?因为参与实验的工人知道自己在参加一项重要的科学实验,自已不能拖后腿,于是改变了平常的工作习惯,而努力工作。由此催生了行为科学。其实,经济学本身就是研究人的行为的,个体的行为,群体的行为等等。
经济学不同于自然科学的地方就在于此。自然科学不会因为研究而使自然的规律发生改变,经济学的研究恰恰会因为其研究结果改变其研究对象。天气预报不会改变天气系统的演化,但经济学家的预测会影响人的行为。
举个例子,如果某权威机构给出一个研究结论:一个月之后股票会上涨10%,如果这个研究结论市场相信了,那么上涨10%就不会发生在一个月之后,而是立即马上。再例如,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可能就是经济学的研究结论被投机者运用的结果。
正如题主所说经济学往往马后炮厉害,预测力疲软。所有的经济模型都是建立在一系列假定前提下,无论多么复杂的经济模型,无论用多么高深的数学工具,一旦某一个假定前提不成立,那么整个模型就不成立了。这样看来,似乎经济学没什么用处,恰恰相反,这正是经济学的魅力所在!正确的经济学预测结论在市场主体行为发生改变之前还是有效的。最优解可能很难得到,令人满意解就非常有意义。
因为人类社会的复杂性,使得社会科学属于不成熟的科学,没法拥有物理学那样的精确性和可重复性。
物理可以控制变量,社会却不可以,有无数的黑天鹅会出现。再牛的经济学家,在2015年的时候,也没法预测到2020年会有口罩这个黑天鹅出现,而任何出乎经济学家意料的事件,都会让TA原本的预测作废。
经济学也好,社会学心理学政治学也好,主要任务是分析、解释,预测的能力有一点点,但也只是一点点。比如现在的楼市问题,只要有透明点的数据,十年前就有人能预测到个大概。还有人口问题,现在不是出生人口减少很厉害吗?这个在二十多年前其实就能大概物料到,只不过做不到非常精确。
但你说分析、解释没用,预测才有用?
这也不全对。能未卜先知当然很牛,但分析、解释一样很重要,它不能告诉你未来一定会怎么样,但通过对以往的分析总结,可以告诉你做出什么样的选择可能更好,什么样的选择可能不好。经济学的意义主要在于给做决策的人带来参考,而不是直接告诉他未来会怎么样。
人类无法预测布朗运动,但是可以记录布朗运动。
如果人们有一天能预测经济,那必定可以预测布朗运动;反过来说,你必须厉害到能够预测布朗运动,才能够预测经济。
预测越细致,准确性越差;我预测美国十年后会衰落,你信不信?
首先你需要搞明白的一个问题就是所有的经济学理论它都是建立在一定的前提假设之上的,哪怕是马克思经济学,他研究的也是资本主义经济,不是他也不是研究封闭小农经济。近乎全部的经济学都是有它潜在的理论假设的。
所以说你用这个理论做推测的时候,一定是要在他满足理论的前提假设情况下,然后再进行推论。这样就存在的一个问题,那就是他可能这个模型利用这些前提假设来解决这个问题,但是由于有前提假设的存在,他会把一些其他问题忽略掉。
其中最典型的案例就是凯恩斯经济学忽视了通货膨胀。
在凯恩斯的冲动中,有一章节专门阐明货币增长对于经济中的复杂作用,其中它是会对产量以及价格都会带来增长的,但是其中的过程很繁琐,并没有被数学化,也没有阐述的很清楚。
这是由于他的理论限定之下,货币的作用必然是复杂的,所以说通货膨胀并没有得到很好的阐释。
他在通货膨胀这个问题上,他的回答是含糊的不清的,这所以就导致了之后70年代开始宏观经济学对凯恩斯开始大清算,因为在70年代的时候,通货膨胀的问题变得非常的严重,伴随着通货膨胀,同样也出现了失业率高涨的情况。
但是呢你要想那些理论之所以是传世经典,那一定是因为他们的理论绝对是用来解决什么现实问题的,他的存在就是表明了他事后解释了什么样的现实问题。
那凯恩斯经济学就是典型的有着短期经济学的特征,他隐含的一个重要前提假设就是它的固定技术系数,他就是为了解决商业周期为什么那么多人失业的原因而存在的。
那卢卡斯经济学就是为了解释货币冲击带来的产量波动问题,那就是为了解释那个年代下不断的货币政策,货币增长所带来的短期波动。
所以说呀,没有一种理论能够解释现实中的所有问题。因为不可能有这样的前提假设来支撑。
过度多的前提假设只能够会带来更加不切实际的答案。
其中最经典的就是国际贸易学中的萨缪尔森斯帕尔托定理,一堆理论假设tmd有屁用,现实中根本就不可能会实现要素均等化,甚至连这个趋势都没有用。纯粹的黑板经济学。
而过度少的前提假设会让你什么结论都得不出来。
所以说那些真正的理论,它一定是在舍弃了一些现实性,获取一些更为简单,更为易于处理,又不会影响大事儿上的前提假设上,从而来真正的解释一个问题。
这样就会必然导致到有一些前提假设过于简单化,过于粗暴。让他在另外一些问题根本无法得到解释。
你就拿凯恩斯经济学他那个货币外生那个愚蠢设定就可以得知了,边际资本效率的波动幅度远比利息率的波动大,这就导致在繁荣阶段,银行创造货币的能力也是相当强的,金融体系自然天然的存在着不稳定的因素,但这一点真正发扬光大的是海曼明斯基,货币内生性才是更加契合于真实情况的。
但是你再反过来想想,这些小规模的错误真的说会对凯恩斯经济学中的重要问题产生很大影响吗?
凯恩斯想要论证的决定国民收入和有效需求的一般性准则,这个有太大关系吗?
凯恩斯所要指出的货币政策并不是很有效,跟这个有太大关系吗?它只需要说明边际资本效率的波动幅度远大于利息率调整就可以了。
所以说在特定场合下解决那些重要性的问题面前,这种错误有一些并不是很重要。
但是如果说你把他的理论延伸到了更加广泛的方面突破了它原有的理论假设原有的那个特定场景。然后你就会发现这些错误无限的被扩大,然后你会发现它的整个理论都有问题。
举个最简单的例子,货币数量论这个东西有错吗?它是一个套套逻辑,其实它并没有错误,但是呢,如果你非要把这个货币数量理论拓展到一个更加广泛的方面,举个例子,拓展到短期的货币波动上,拓展到相对价格差异上,拓展到这个理论并没有要解释的问题上,你就会发现它这个理论自然就是有问题的。
这就是为什么哈耶克在批判说这个理论它过于简单。因为哈耶克要讨论的是短期的货币非中性问题。
说到底我们如何来评判一个经济理论,我认为从经济理论成败与否来说,最为重要的一点是在于他的理论有没有对重要而关键的现实问题提供有效的解释,并且能够在这种场合下,推测出正确的结果。
第二点就是即使他这个预测性很差。但是他有没有给我们提供了重要的洞见,帮助我们理解现实世界。
首先,你这个问题就得是关键而重要的。你就不能是一个含糊的问题。
这里就不得不提到一个很可笑的故事。
08年之前很多DSGE这种宏观的经济模型,他最大的问题就是他连自己的问题都搞不清楚,他这一套模型被当做神一样的东西,用来解决所有的现实宏观问题。
最经典的就是卢卡斯。简直是tmd百年经济最大笑话。在他之后搞了一堆乱七八糟的动态随机一般均衡模型,看起来一个比一个美。连自己的问题都搞不清楚,他到底是要来对现实提供什么样的预测?是短期预测还是长期预测?
哪怕是融入了大量新凯恩斯主义的模型,那些所有的市场的波动都会在超短期之内才会生效,然后立刻回归稳定的均衡。由此根本不存在经济危机的可能性。
这种东西用它做长期推测没有任何问题,你完全可以假设我们有一个足够长的时间,让价格自由调整,回归到它的均衡状态。
但是显然我们的宏观经济学家卢卡斯把他当神一样处理,信誓旦旦的说我们已经把经济危机搞定了,然后03年说完,08年就出事儿了。
保罗罗默说他犯的错误可比凯恩斯还罪孽深重
所以你这个模型你做长期预测没有一点儿问题,可偏偏这模型被你们把它当做神一样处理,非要碰瓷经济危机,结果这回被撞死了。
然后你现在再反过来想一想,你拿上一个超级复杂的宏观经济模型去来解释长期问题的时候,你又会发现它有什么用啊。
所以这就是为什么我自己曾经是做dsge的,我极度瞧不起这个东西,你做这个东西,你还不如跑去信国奥呢。
最重要的现实问题没有任何解释,然后还对于我们理解世界没有任何帮助。
反正我是觉得挺失败的。
相反你说说马克思经济学天天被骂,天天被骂。让西方经济学家被骂成狗了。但实际上你再想想马克思经济学所要揭示的一般性规律,它实际上放在西方经济学上可以理解为考虑的是均衡的情况。
在这种一般性的规律之下,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由资本家全部获得,为了更好榨取剩余价值而节约劳力,所进行的技术进步使用来提高有资本,有机构成的,这也契合了技术增长中的主流方向,是节约劳力型。而在这种社会制度之下带来的便是相对贫困,这也给贫富差距提出了一个解释。
虽然马克思经济学连最为重要的价值转型问题的根本没有说清楚 ,你可以根据这一点直接判马克思经济学死刑没问题。然后你甚至也可以说他之前对于那些现实重要性问题解释都是错的,也没问题。
但是我觉得人家马克思自己都拼了命还没写完这部作品,真没必要这么骂人家。那些重要的问题,你们现在经济学家两百年都没人再谈,相对于有可能错误的回答,对于无知的冷漠维护,岂不是更加罪恶的事情吗?
虽然马克思他没写完卷子,他问题没回答好,但是总比你这个连卷子都不写的人强吧。
在萨缪尔森等经济学家看来,马克思经济学可以说完全烂透了 ,你也可以跟那些西方经济学家一样,就像我之前对马克思经济学的看法一样。认为他并没有给他所要回答的重要问题做出合理的解释。但是人家马克思经济学好歹第二点做的好吧,人家真的给世界留下了无数深刻的洞见。
同理,你可以说熊彼特晚年谈论资本主义跟社会主义,那都是在扯犊子。资本主义即便没有企业家创造力的精神,那也比计划经济强。
但是你再想想有多少人就根本没有关注过这个问题,那就是在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下,随着我们企业的越来越正规化经营,原有的那种冲动性的企业家的创造性精神已经被磨灭殆尽了呢。
这些简单的例子你可以看看西方欧洲国家那些大的企业很多都是有百年历史的,绝对不像美国说很快就能冒出一个新企业的呀。
这就说明他在第二点上仍然给世人留下了深刻的洞见。
所以说你可以说马克思经济学,熊比特经济学,那他们的预测性确实烂,没错,极端的烂,但是他们依然是有价值的学说,而且他们对于人类经济思想的贡献绝对是永远的第一流的。
哪怕他们预测性差的一塌糊涂,但是他们依然在人类的经济思想始终有着崇高的地位。
但是我敢肯定的是那些搞应用计量的,哪怕他能够很好的预测未来的事情,但是他如果说没有提出有效的解释和深刻的洞见,即便他的数据拟合做的再漂亮,那么他依然没有任何价值。
经济学是一个讲究因果关系的学说,纯粹的关注于表象,他所带来的破坏性要远比那些预测性糟烂的经济思想,要更加可怕。
相较于我们对于很多经济学说的而言,最为可怕的事情是我们现在不再去讲经济理论了,我们只是在单纯的根据我们所看到的表象,谈计量和因果推断,这是最可怕的事情。
模型预测建立在所有人都是一有理性的正常人。
然而世界上有很多sb
预测能力不弱的,得看学习者把这个学科看成什么,看成经济学,哪基本没什么预测能力,看成政治学科的分支之一,就能预测。
经济学实际上就是社会权力学说。
经济学家总不能直白的说,我在通过债务支配你劳动的话吧?耶伦去北京,怎么是跟女性经济学家吃饭,怎么不跟自然科学、物理学家吃饭?副总统去非洲为什么见非洲经济学家,而不是见非洲的地质学家?
西方是以那个群体掌握权力来定义的。以奴隶主为社会运行主体,以封建贵族和封建领主为主体,以新资产阶级为运行主体。以那个群体为主体,就为这个主体建立相应的运行制度。就有了君主制、君主立宪制等相应的制度。
构建什么样的经济分配体系,实际上就是构建一套制度,保证社会运行主体的绝对收益,当一套经济制度无法保证掌握权力的社会主体,获取绝对收益时,政治格局就会发生改变,要么爆发物理革命、要么原来的阶级最终被变相的驱离权力中心,而被新的阶级掌握权力,被“软性革命”,并塑造和传播利于新阶级运行的文化,这才是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正确解释。
如果你理解了上面说的这点,哪什么配方能改变中国呢?其实就三个字“私有化”,私有化可以改变统治阶级的绝对收益,通过收益变化,就会改变和影响统治阶级的政策,然后还能间接影响税收,最终用货币定价权力,完成货币权力和政治权力置换。
所以,经济学本质上就是一门社会权力学说。西方政治家嘴里的国际宏观经济运行,实际上就是国际权力,资源分配,经济运行规则,有了这些以后,匹配上明确的收益主体,以及该主体获益合法性的意识形态建设,就变成了当今全球经济的运行现状。
记住我的话:一切经济问题,都是权力问题。
当看成是政治学科分支之一以后,我们就需要带着分辨能力看经济理论,以分别出哪些理论是为了维持权力主体获益而增加传播的“谎言”,某个阶段,为了蒙蔽某些群体,这种“谎言”是很多的,所以,不要认为所有经济学家说的、写的,就是正确的,哪怕获得过“国际大奖”,都不要尽信,就算成书当时符合那时的国内外环境、当下也不一定正确,因为生产力发展程度也不一样。
举个最简单的例子:先发国家发展300年,为什么后发国家只需要10-20年?就可以人均破三万?
有人觉得发展一个国家需要几百年,其实并不需要的,为什么?生产力发展程度不一样,福特发明流水线时,一台车组装需要12.5小时,现在一台车组装,最多一个多小时,快的话半小时,单位时间内诞生的物质财富总量,是以前的十倍。发展周期自然也应该被压缩。工作时长也应该被缩短,如果没有明显的缩短,哪只能说明运行中的这套经济制度,把权力主体的绝对收益,放的太大了。
也就是1911年的生产效率,是现在的十分之一。我们是不是可以看成物质制造速度已经是100年前的十倍?也就是那时候的十年总产量,一年就到了。
但,很可惜,资产阶级为主体的制度,不管是100年前,还是今天,不管生产效率如何提升,效率改变的只有资产阶级这个社会主体,聚集财富的规模和速度。和100年前的文明程度……差距不大。但…这是目前的社会,“大部份人都认同”并运行的“最优解”,另一种模式,这里讨论不了,并且我不认为它可持续,这种制度只会A吞噬B或者B吞噬A,他们二者的共存状态,只是一个阶段的暂时状态。很多国家也在A和B之间反复切换,或者说反复横跳。
--
中国其实在秦郡县后,已经是另一回事了。但由于文明维度限制了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一直至今,才算真正走完郡县制这套制度。
你说,郡县制,算是社会还是资本?
郡县制是服务什么的?郡县制服务的社会主体,最终会演变成什么样?是不是可以照套西方的“经济(权力)理论”?
如果我们把经济学看成政治学科分支之一,我们把经济中的概念引入到社会权力运行之中,你就会发现新东西。
比如:信用,在经济运行中,信用可以变现,也可以具象数值衡量。你看,权力也可以变现,也可以通过具象的货币数值来衡量。
比如:债务,你看权力可以让A命令B完成某项任务。而负债人不用命令,他会为了偿还债务完成所有还存在或者还未诞生的任务。为了让A听从指挥,需要各种暴力机构的维持,社会运行成本很高。而引入债务以后,完全不需要额外投入高额的成本,全是收益,还省心省力,不需要去制造什么意识形态和高成本投入暴力机构,只要让被控制者(国家、民族主体也如此)负债,就能把权力扩张到全世界的任意角落。
是不是严丝合缝?相当奈斯?也就是经济制度的运行本身就是围绕权力主体设计的一种政治制度,经济制度就是政治制度之一,经济制度还会反过来影响政治制度。这就是二者的关系。
所以,不是经济学家预测能力弱,而是权力问题,不好说的太明白,太直白,因为你说的太明白,掌握权力的人和正在窃取权力的群体,会以为你对他手里的权力有“想法”,会把你看成“威胁”,他们就会清除“威胁”。
几千年了,人性没变,权力欲望没变,有了这些常量,权力发展和经济发展,都是可预测的,但说什么,不取决于会不会预测,而取决于“屁股”下面坐的是哪张凳子。
因为经济学不存在完全“客观”。
在金融领域,逻辑上存在一种奇特的现象:大多数人认为的事实,就算不是事实也会变成事实。
就算一个国家在经济上很健康,可只要它的国民认为它的未来经济会不好,并以此为前提开始做增加储蓄,减少消费等行为。那么,这个国家的经济就真的会变差。
一个银行就算在投资上很稳健,存款准备金也很充足,可只要储户相信它会破产,并开始把储蓄取走,那它就真的会破产。
于是,经济的预测至此变成了人心的预测,甚至不是某个个体的预测,而是群体的预测。
人类目前没有任何手段能够对主观唯心的东西进行任何有效预测,所以经济学在排除这部分干扰前自然也做不成任何有效预测。
因为经济学不是物理学,所以经济既不能预测,也无法计划。
预测需要基于足够的信息。而经济活动本身就在不断产生新的信息。例如新的产品、新的需求、新的情绪(譬如说贪婪、对经济危机将会发生的恐惧)。
因此,经济活动在本质上就不是一种可以预测的东西。
经济与物理学(切确地说是宏观物理学)的重要区别是,在物理学的模型里没有新的信息需要处理——因此物理学才能预测抛物线与天体运动。
假如天体的质量会无规律的变化,那么即使其他物理规则不变,人类的物理学也无法准确预测日食。
你要说预测经济走势疲软,这我认了,但是你说预测力本身疲软——我2020年预测封控后面会发生啥状况用得是啥?我战争第三天预测后面战争过程用得是啥?……
事实上是因为经济走势这玩意本身很混沌,导致对于初始条件的认知失之毫厘,预测结果就可以差之千里,但你要是碰上没这么混沌的社会问题,经济学的预测力可是强得离谱……
有些经济学家觉得经济学能预测经济走势也能预测社会,有些经济学家觉得经济学不能预测社会也不能预测经济走势,我觉得这两个说法现在可能都不太对——现在正确的结论应该是,目前的经济学不怎么能预测经济走势,但要预测社会的很多其他方面,那可太容易了……
说经济学都没必要。
一个事物正好转还是恶化都看不出来吗?
一个大夫,只有等一个人死了之后才说这人死于某病,活着的时候不说,这是咋回事呢?
还不是故意的?这个道理懂点马克思的就能想通。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商业财经 最新文章
全球光刻机巨头阿斯麦一季度订单远低于市场
美股纳指收跌逾 2% 创二月来新低,英伟达大
国家统计局发布 3 月份分年龄组失业率数据,
私有制是否保护了人格平等?
如何看待英伟达股票2024年4月20日跌停10个点
埃尔多安为什么被叫做经济学毁灭者?
网传南京有中介恶意做空楼盘房价,业主发起
2024 年 10 月我国养老金双轨制改革将结束
如何评价国际评级机构穆迪(Moody s)下调万
死过人的房子可以买吗?
上一篇文章      下一篇文章      查看所有文章
加:2024-01-15 16:16:40  更:2024-01-15 16:27:28 
 
 
股票涨跌实时统计 涨停板选股 分时图选股 跌停板选股 K线图选股 成交量选股 均线选股 趋势线选股 筹码理论 波浪理论 缠论 MACD指标 KDJ指标 BOLL指标 RSI指标 炒股基础知识 炒股故事
网站联系: qq:121756557 email:121756557@qq.com  天天财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