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财汇 购物 网址 万年历 小说 | 三峰软件 小游戏 视频
TxT小说阅读器
↓小说语音阅读,小说下载↓
一键清除系统垃圾
↓轻轻一点,清除系统垃圾↓
图片批量下载器
↓批量下载图片,美女图库↓
图片自动播放器
↓图片自动播放,产品展示↓
首页 淘股吧 股票涨跌实时统计 涨停板选股 股票入门 股票书籍 股票问答 分时图选股 跌停板选股 K线图选股 成交量选股 [平安银行]
股市论谈 均线选股 趋势线选股 筹码理论 波浪理论 缠论 MACD指标 KDJ指标 BOLL指标 RSI指标 炒股基础知识 炒股故事
商业财经 科技知识 汽车百科 工程技术 自然科学 家居生活 设计艺术 财经视频 游戏--
  天天财汇 -> 商业财经 -> 我国 12 月 CPI 同比降 0.3%,全年涨 0.2%,PPI 同比降 2.7%,如何解读? -> 正文阅读

[商业财经]我国 12 月 CPI 同比降 0.3%,全年涨 0.2%,PPI 同比降 2.7%,如何解读?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据国家统计局公布,2023年12月份,全国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下降0.3%。其中,城市下降0.3%,农村下降0.5%;食品价格下降3.7%,非食品价格上涨…
高情商:大家的钱越来越值钱了
低情商:算了。。不敢说。。
话说今年养老金准备涨多少?
这才是最有意思的地方
说明这2年在货币政策上释放出来的流动性,还并没有流入居民消费市场。
从分类数据上看,同比跌幅最大的还是猪肉,猪肉本身又是需求价格弹性低,供给价格弹性高的消费品——价格的波动不会过多影响猪肉的销量,所以猪肉周期更多的是受到供给的影响。一个完整的猪肉周期大概3-4年,所以猪肉价格低应该还会持续一段时间。
不过说实话,知乎上绝大多数网友,对于猪肉价格的敏感性,没有经常去市场购买猪肉的大叔大妈,或者商家那么直观,所以猪肉之类的食品讨论的热度,远没有电子产品、新能源汽车之类的话题那么热度高。但食品类的价格又在CPI中占据较大的权重,所以造成了互联网上的年轻人,觉得现实消费的增长和公布的CPI不太契合。


另外,涨幅最大的,理所当然是旅游业。这是疫情管控开放的原因,积压的旅游需求得以释放,加上各个城市在宣传上利用互联网的传播力。就有了一大波的,“淄博烧烤”,“小土豆哈尔滨”等网红热点旅游潮。


CPI是反映通胀的一个较为直观的指数,正常的经济我们是期望一个可控的,良性的,温和通胀,所以对于CPI的指数,通常的是理想的数值是在2%左右。大家其实可以看一下,下面的这十几年的CPI走势图。一些重大的变化还是和当时的经济环境有很大的联系,比如08年的金融危机,以及紧接着的4万亿放水刺激,比如19年底和20年初,新冠疫情爆发,各种封控政策对物资供给的影响,带来消费品价格的波动。


最重要的来说,我们研读档期的数据,是对未来经济政策和趋势的研判,2023年CPI的持续在低位,虽然短时间内是对居民消费者来说是有利的,但中长期来说,对企业的生产是不利的,如果CPI继续持续低位,企业在生产和发展方面,就会采取一些保守的战略,进一步影响经济。这对于居民来说,直接体验就是工资收入增长停滞,失业率上升……所以2024年,宏观政策方面必然是继续货币宽松,并且政府带头加大投资和购买。
谢邀。
老百姓不愿意为别人擦屁股呗。
其实我觉得年底经济还是有一丢丢活力的。
按交通部的数据,12月的城市轨道交通客运量,环比增长0.8亿人次(3.2%)、同比增长15.1亿人次(130.1%)。
就算跟19年月均值比,也增长了6.8亿人次(34%)。
12月的CPI里,服装鞋帽也环比同比有微增(环比0.1%同比1%多)。
这个鸟环境,很多人还是该玩玩该买买。什么是正能量,这特么就是正能量。
切不动大牛排,搞根淀粉肠也是乐呵,活着。
数据难看,说白了还是需求不足遇上化债。
需求不足这事现在已经不用赘述了。普通人看看自己的工资和存款,有钱老哥看看现在市场上的投资标的。
眼下是:有钱的发现不投资是收益最高的、中等收入的发现不婚不房不育是生活最爽的、低收入和不稳定就业的发现日结是最安全的。
所以12月底292万亿的M2就是沉不下去,主动脉的血进不了毛细血管。
化债更直观。
去年新发的城投债,86%拿去借新还旧,5.5万亿。
贵州宁夏青海吉林等地借新还旧比例近100%,福建湖北山西新疆等地借新还旧比例在去年四季度也冲到近95%。
百万亿地方债最后怎么搞,一百个人一百个想法。但有一点是肯定统一的:
别搞我。
爷就这么点收入和增长预期,租房外卖红包奶头乐高铁平价城市跨省转一圈,我还能勉强心理健康;
买房结婚生娃创业投资,恕不奉陪。
地方等着人买房来输财政的血,上头等着婚娃创业来输综合增长的血,上市公司等着股民来运营的血。
群众表示:我有点干,这点血留我自己慢慢养着吧。
宏观地说,咱有过5次低通胀:
98年到99年,泛一点到02年;
09年中后小一年;
15年下半年;
20年二季度;
去年二三季度。
从“需求不足、产能过剩”来看,那就是98、15、23三大波。
98年是92年后短期投资过热(92/93年的固定资产投资增速是50%和70%),坏账率高企(99年国有商行账面不良到39%),被亚洲金融风暴拍躺了;
15年是新一轮出口减速和房地产下行(14年销售面积同比减少7.6%、15年地产投资增速仅为1%)。
23年也类似。
地产不用说了,从水泥玻璃到家电家具;
部分高新产业也出现过剩,这和以前有点不一样。
去年三季度,3C制造业产能利用率为76.5%、电气机械77.8%,医药制造业72.7%,汽车制造业75.6%。这四个行业产能利用率分别比17至19年均值要低3.4%/1.2%/5%/4.2%。
糟糕的地方都是相似的,一句“需求不足产能过剩”可以用到天荒地老。
解决方案各有不同。
98年那波是搞投资砸产能,97年赤字率才0.7%,02年定到3%。98年到02年拿出五年GDP的1.3%的建设国债,带动了五年GDP6.4%的投资规模。
然后接全球订单。
15年那波也类似。15年下半年到17年搞了7批总超2万亿的专项建设基金。
而且两次都有房地产。
98年是“98房改”,开闸,主要还是出口(出口依存度从01年的19.9%冲到06年的35.4%)。
16年争议很大,“棚改货币化”。
15到18年年均600万套房,16年的棚改货币化安置比例是45.8%。大水就从房子灌下去了。
所以粗暴地说,之前能走出低迷,就是卖房卖货两大类。
要么是外部增量(卖货),要么是内部增量(房产增值预期)。
增量带来超额投资,超额投资形成泡沫,泡沫爆破进入新一轮低迷。
去年的困境是:这俩传统艺能好像都有点不灵。
不灵的话,积累的泡沫咋办?要找接力棒呀。
这就是化债期。
所以我个人对CPI还真不是那么悲观。
虽然是消费降级量增价减,但大家还是在消费嘛。
而且消费的不是债,消费了花给自己实打实的产品和服务,理性回归。
至于那些难看的数字,谁的屁股谁擦。人哄抬地价的时候也没问你意见。
眼下在保持高新产业政府投资外的唯一出路,就是增加居民收入。
不管是海外争取“生存空间”,还是分配改革向福利社会转型。反正必须让人把羊毛薅到手,居民消费和投资才会起来,大家才愿意帮你把债化一点。
否则还不如一起躺下去,共伤也是一种公平。
所以这是一场拉锯战,普通人不负债就是最有力的一张牌。
闲聊公号:王子君的碎碎念。
今天赶到杭州和一位一级市场的大佬吃晚饭。正常的年份他大概每年要投2-3个亿,但是今年(2024)没有计划,就是做一下存量项目,重点在印尼新加坡和沙特。
我们总结的国内市场的3个特征:
1,市场上钱惊人的多。
2,钱的流动性惊人的低。
3,钱跨境惊人的难,出不去也进不来。
所以干脆都卧倒。
大家现在完全懵逼,一个原因是政策面的引导完全是0。举个例子,我们都知道如果CPI高了或者低了美联储会干啥,但是你们谁确定知道央行会干啥?美联储的行动指引其实是个公式,市场把最新数据套进去就行了,可是央行的行动指引是什么?
如果政策面完全不回应预期,大家总不能靠蒙来投资实业吧?这个反馈信任被击溃之后,即使死猫跳一下大家也不能确定是机制起效还是就是碰运气。
说个笑话吧,现在国企建筑工程公司直接接政府的项目都要先看对应的专项债发出去没有,否则都不敢接。
有人这么说:


呵呵,幼稚,建议修改经济学标准。
数据看了一整年,符合去年年初预期的烂。印钞机冒烟了,印的钱比GDP增长都多。矛盾无法解决,至少无法和平的解决。触动利益比触动灵魂更难,不流血就不会有变革,迟早会有血的教训。
我发现用不同的语言框架描述经济问题,会产生不同的思维方式和决策方向。
比如经济危机,不管是大家印象中的,还是写在教材上的,都是产能过剩,东西生产得太多了,卖不掉,降价也卖不掉,所以只能“倒掉”。
有没有毛病呢?
有毛病!
产能怎么会过剩呢?生产力怎么会嫌多呢?是大家都住上大房子,开上大排量了吗?是大家都有靠谱的教育和医疗了吗?
有人说,凭什么你一小镇做题家,也想住大房子开大排量,还想这想那,不如想屁吃。
嘿~这话我可就不同意了,我们国家谋发展、搞建设,不就是为了让大家都过上好日子么?
现在大家都过上好日了?都有充足的物资了?都有坚实的社会保障了?
显然没有!
为什么没有?因为发展水平还不够,生产出来的物质财富还不足以覆盖所有人。
哎???这不就是产能不够么?
你之所以觉得我不配住大房子开大车子,无非是因为我没钱嘛,那你就直说我没钱不就好了?
没钱,就买不起,不是因为不想,也不是因为不配——十八世纪的启蒙思想家们就搞出来了“人人生而平等”,到有些人那,还倒退了是吧?
所以我始终觉得,用“有效需求不足”来描述经济危机,比用“产能过剩”更能说明问题。
什么叫有效需求?
你想住大房子,有了一套还想有二套,这叫需求;
有人告诉你说鹤岗有大房子,去住吧。但你觉得那边没就业,你想有用的是工作地的大房子,这叫真实需求。
有真实需求,还有钱买,才叫有效需求。
有效需求不足,并不是因为没有需求,而是因为没钱。
人的需求是无限的,有限的是购买力。
是因为大家没钱购买生产出来的商品,才显得产能过剩的。
别跟我说这是一个意思,差远了。
如果从产能过剩的角度去描述经济危机,那么解决思路就会落在生产端,比如你会提议去产能,稍微积极一点的,也就讲个产业升级,还是扩大投资的套路。
为什么有的人喜欢用“扩大投资”来解决问题?因为“资”是通过他的手“投”出去的,就像他把猪肉从冰箱里拿出来,放到锅里,你看他手上留下了什么?
对喽~~油水!
倒也不是说投资不解决问题,如果投出来的东西能提高生产力,是有用的。
更关键是这个过程能不能让“资”流到消费端,否则你升级了生产力卖给谁呢?
如果从有效需求不足、大家没钱消费的角度去描述经济危机,可就不同了,届时解决思路就落在消费端——大家没钱,那就想办法让大家有钱呀?
如何让大家有钱?收入分配改革,降低生活成本,完善社保体系……
你看,完全是两种思路,这就是语言框架的力量。
你我都是升斗小民,都在消费端,如果想过好日子,想被政策照顾,那就从今天开始,用“有效需求不足、居民收入不够”取代“产能过剩”,去描述现在的经济现象。
不要总拿高通胀吓人,把居民仅剩不多的抗风险资金逼向消费和投资,原因是居民高杠杆+收入预期放缓下,消费不足是基本表现,所以你总能看到,扩大内需是常年经济的重心,假设居民收入和信心得到改善,扩大消费开始推高通胀,这种通胀也是良性的,排列组合中,收入不涨,物价不涨,虽然有通缩的风险,但并不是排列组合中最差的,还有一种是长期滥用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物价指数增长而居民收入不涨,那才是比通胀低位运行更可怕的存在,也往往比纯粹的通胀低位运行更难处理。
由于去年同月猪肉价格已经处于相对低位,其中猪肉价格下降26.1%,影响CPI下降约0.43个百分点,这个时候你怎么都没办法把通胀的低位运行赖在猪肉周期上,虽然很长一段时间,猪肉周期确实主导着我国的cpi,不知道是有意为之还是猪肉太重要,随着居民基本消费支出的多元化,其实应该适当调整猪肉的权重,尤其是大涨大跌时,很难反应市场的真实消费者价格指数变动。不管是猪肉周期,还是名义GDP与实际GDP的差异,12月数据更加印证了,消费不足才是cpi低位运行的更内在原因。
至于ppi,超过13%时,就有人担心会带来极高的通胀,因为一般认为ppi是cpi的先导,然而这条在我们经济体并不显著,最后的cpi叠加猪肉周期,刚好表现出2%左右的最佳通胀状态,原因还是供给冲击的影响与需求收缩相互抵消,现在属于高位回落,PPI同比长期表现出负数,那么这时供给冲击的影响基本消失,还促进cpi下行,同时需求收缩是一头长期存在的灰犀牛,核心原因还在居民部门的收入福利和信心上,两种因素以前是博弈,现在是协同。
至于明年的通胀走势,如果只看cpi的话,很可能会反弹,因为猪肉价格基数太低了,之前经常举的例子,20下降到10块是下跌50%,而10块涨到15就可以贡献50%的增速,到20就是100%,猪肉价格现在能不能包住成本都不好说,但猪肉也有小周期,市场也会自发调整供需,无利可图就会有人退出生产,从而降低供应,猪肉价格都个位数了,同比还能降多少?往上走概率更高。但消费不足是一个顽疾,且比猪肉更难以调控,因为涉及到如何给居民让利和福利体系建设上,这都不是小工程,也都阻力极大,所以经过几十年的高增长且伴随着几十年的财富再分配体系,经济高增长变成了低增长,而财富分配体系却难以撼动,比如给大众多分一些发展红利,导致这种消费不足将是一个非常长期的过程,可能也得和日本一样,以十年为单位去看了。
最后通胀还影响财富配置选择,以前假设名义收益5%,通胀4%,那么实际收益其实只有1%,而现阶段通胀为0,无风险收益如果能到2%,其实就已经比当时的5%实际收益更高,且通胀低位运行时往往就业不好,资产泡沫更多处于出清阶段,这时就不要过度担心货币的贬值问题,更应该关注的是风险,所以不要总拿通胀吓人,也不要总觉得不赚钱就是亏的,经济发展阶段不同,刻舟求剑不是好的选择。
上个月你们在干嘛?前年12月你们又在干嘛?这也能负?
现在已经是进入了典型的负循环了。
需求不足——物价下降——生产不积极——裁员降薪——需求更加不足
昨天还跟人讨论过这个问题。
有人觉得物价下跌好啊,大家购买力不就上来了吗?
但谁说了物价下跌,其他条件能保持不变。
良性的经济,需求和生产是需要互相促进,良性循环的。但总的来说,牵头的还是需求,比较少说因为生产得多促进经济繁荣的。
需求足不足,是比较难有直观的指标体现的。最终我们也就只能看CPI和PPI。
中国现在面临的困局是,内需不足,外需也不足。哪怕能启动其中一个,都不会现在这么难。
现在表面上看,只是物价没涨,或者说略有下降。
但实际上,底层暗流涌动。
我知道的已经有3个城市公务员工资拖欠了。昆明地铁的工资拖欠已经是公开的新闻。湘潭的环卫外包出去,结果也付不出钱,外包公司已经不干了。北方的城市里,公交系统停摆或半停摆的比比皆是。
这些问题,到2024年还会更多。
说了这么多,其实我也不知道接下来怎么办。虽然我想说曾经是有好时机能够把局面稳住的,但现在说了也没意义。
从大局出发,我希望大家都使劲花钱,把经济启动起来。但从个体出发,我还是想劝大家控制开支,积谷防饥。
矛盾啊。
这回把通货膨胀聊透。
其实,通胀的原理很简单,一言以蔽之,就是供不应求,涨价了。
但是,要注意,这个“供不应求”指的可不只有商品因素,还有货币因素。
可以说,通胀是两种“供不应求”共同作用的结果。
商品好理解。
你手儿里有100斤大米,定价10块1斤。
有100个人,每人要1斤,正好卖完,这是供求平衡。
但如果突然来了200人,每人都要1斤,那么必然有人买不到。
买不到又想要,咋办?
那就出高价买,原本10块,我出20买,于是大米涨价,产生了通胀。
还有一种情况,仍然100人来买,但你的大米被老鼠吃了一半儿,就剩50斤了。
跟刚才一样,还是有人会出高价买,也会通胀。
这是商品供需直接引起的通胀,供需方都是个体,难以控制也好理解。
难得是货币。
假设原来市场上只有100斤米,同时流通1000元货币,10元对应1斤米。
现在,由于神秘原因,导致市场上突然增加了1000元,变成了2000元,米还是100斤,那么价格就变成了20元1斤。
为什么会突然增加货币,神秘原因是什么呢?
有人说,不就是因为央行多印了1000元吗?
你以为央行傻吗?
明知道会导致高通胀,继而导致经济崩溃,他为啥还要自己作死乱印钱?
之所以称之为“神秘原因”,正是因为背后的机制过于复杂,即便是央行控制着印钞机,依然说了不算。
要弄明白这一点,我们得先说说央行的货币发行机制。
我国是二级银行机制,第一级是央行,负责印钱,第二级商业银行,负责流通。
所谓印钱,纸钞只占很小部分,大部分只是系统里的一个数字。
根据什么印钱呢?
2016年之前,我们太老实,货币发行只有一种方式,就是外汇占款。
什么叫外汇占款?
你有100斤米,1美元1斤,卖给一个美国人,他给你100美元。
这100美元就是外汇。
这里面有少量纸币,称为现钞。
但绝大部分只是现钞在银行“汇总”形成的数字,因此称为现汇。
2012年之前,我国实行强制结售汇制度,也就是个人和企业不允许持有外汇。
赚到的外汇,都要存入商业银行,再由央行根据汇率用等值人民币购买。
于是,这100美元就成了你借给央行的资产,同时央行发行700元人民币,相当于给你打的借条,形成负债。
这么一来,市场上就多出了700元人民币,实现了货币增发,也就是印钱。
因为这些钱都是通过外汇兑换来的,因此称为外汇占款。
可如果印钱全靠外汇占款,那央行实际上不就没有货币发行权了吗?
人民币变成了美元的跟班,被人调侃为影子美元。
其实这种机制的形成有其历史原因。
改革开放之初,一穷二白,完全没有货币管理经验。
为了保持货币稳定,才想出了这么个办法。
外汇就相当于你从别人家赚的钱,拿回自己家。
家长强制把这些钱收起来统一保管,然后给你发自家钱。
你赚多少外汇,我就发多少自家钱让你花。
量入为出,再加上外汇管制,这样一来,基本保证了货币稳定,包括汇率稳定,以及减小通胀通缩。
虽然简单粗暴,但事实证明行之有效,人民币保持了20多年的稳定。
那为什么2016年又要改革呢?
因为中国GDP已经接近美国,甚至按照价值产出口径计算,或者按照购买力计算,都已经超过了美国。
中国创造的价值大,大家都来中国买东西,为啥非得用美元,用人民币不好吗?
美国印钱,调整利率,从来只考虑自己,通过美元潮汐,满世界吸血,可不考虑你的死活。
既然如此,中国自然希望摆脱美元,用人民币做买卖,这就是人民币国际化的初衷。
2016年开始,央行发明MLF等货币工具,在外汇占款之外,开拓出了第二条货币发行之路。
MLF,俗称“麻辣粉儿”,官方叫中期借款便利,实际上就是再贷款。
商业银行把优质债权抵押给央行,央行发行等值人民币贷款给商业银行。
这样一来,市场上的钱不就多了吗?
到期之后商业银行还给央行贷款,拿回抵押的债权。
这个贷款有利息,而且要求优质债权抵押,因此商业银行不会乱借,有需求,能赚息差他才借。
如此一来,利用市场机制保证了货币供给的有效和稳定。
中国一共发行的储备货币将近30万亿,外汇占款仍然是大头,有20多万亿,MLF等方式毕竟时间短,发行量在几万亿。
印出来的钱有两种,在央行的资产负债表中,一种叫“货币发行”,另一种叫“其他存款性公司存款”,主要就是“存款准备金”。
货币发行就是印出来的纸币,以及银行的库存现金,总数不多,也就几万亿。
纸币在市场上流通,或者被放在银行,没有进入存款,随时准备花,这些统称M0。
银行库存现金不会流通,只是以备不时之需。
这些都是小头儿,大头儿是剩下那个“存款准备金”。
什么叫存款准备金?
假如你存银行100元,银行要给你利息,同时他也要把这笔钱贷款出去收别人利息,才有钱赚。
但如果它把100元全贷出去,等你要用钱,去银行提款,它就没钱给你,因为都借给别人了嘛。
一旦一个人取不到钱,往外一嚷嚷,说银行没钱了,别人听说,是不是也怕自己的钱没了?
于是大家都抢着去银行取钱,出现了现金挤兑。
这是致命风险,央行不能放任不管。
为了防止它发生,央行要求商业银行不能把所有存款都贷出去,要留一小部分,例如10%作为准备金,防止挤兑。
也就是你存100元给银行,银行扣除10%准备金,只能贷出去90元。
假如A贷到了这90元,一时半会儿花不出去,又存入银行,银行又多了90元存款,留下10%准备金,又可以贷出去81元。
以此类推,理想情况下,银行最多能贷出去多少钱呢?
等比数列,不难算,首次存款除以准备金率,也就是1000元。
可以看到,产生了最大10倍的杠杆,因此“存款准备金”被称为“高能货币”,产生乘数效应。
请注意,这部分钱背后没有外汇,只有国家信用。
换句话说,这些钱就是凭空创造出来的,最多国家说了句“信我”。
当然,中国还好,毕竟大部分钱的背后还有外汇支撑。
美元,100%都是国家信用,这就是另一个故事了,有机会再讲。
回到这个问题,假如银行顶格发贷款,100存款,发放了1000贷款,准备金率10%,准备金100。
那么如果央行“降准”1%,银行就会释放10元准备金。
反过来看,这10元准备金还在准备金账户,因此银行可以多发放“多余准备金除以新准备金率”,10除以9%,约等于111元一次贷款。
一次贷款出去的钱又被存回来,再二次贷款,根据乘数效应,最终可以撬动1200元新增贷款。
中国存款总规模将近300万亿,准备金率在低位,7%到8%左右,存备金总额20多万亿。
如果降准0.25%,根据上面公式,理论上将增加3%到4%的一次贷款,也就是大几千亿。
但是因为乘数效应,最后理论上可以放大到几万亿,都是市场上凭空出现的钱。
反过来,如果升准,市场上也会减少几万亿流通空间。
央行就是通过调整存款准备金率,来调节货币量的。
当然,这是理想情况,现实情况就复杂得多。
人家贷款未必存回来。
你想带给人家,人家也未必要。
所以,这个乘数永远不可能达到理论最大值,而且大小不可控,市场说了算。
央行只能根据市场数据,及时调整。
所有这些钱,统称为M2,也就是广义流通货币。
M2包括M1加上居民储蓄存款,单位定期存款,单位其他存款,以及证券保证金。
M1则包括M0加上单位活期存款。
M0则是流通中的现金,包括现钞,即纸币,和现汇,即银行账户里随时能花的活钱儿。
看得出来,M0的流动性最好,随时想花就能花。
M1次之,单位活期存款想要花,需要内部审批流程,动辄几个月,并不是想花就花。
M2就是最广义的货币了,什么样的流通性都包含进来了,股票债券这些,也算在里面。
这三个里面,能够形成消费的只有M0。
或者说,M1和M2想要形成消费,都要先转化为M0。
这个好理解,付款都得是现金,没人拿存单或者股票买东西。
但是央行通常并不能直接影响M0,而只影响M2。
但M0才影响通胀率。
央行无法直接影响M0,也就无法直接影响通胀率。
当然,也不是完全不能直接影响,像美国那种,直接往居民银行账户打钱,就可以影响M0,直接刺激消费,从而增加通胀。
但在中国,就未必行得通,钱发下来,没准儿转头人家又存定期了。
所以,中国很多地方采用了发购物券的形式,只有你消费了,这笔钱才补贴给你。
除了这种极端方式,央行想要影响M2到M0的转化,最常用的手段是利率。
这个好理解,利率高,大家喜欢存钱,利率低就不喜欢存,负利率,理论上就都不存了。
但这招儿也不是100%管用,像日本已经超低利率,甚至负利率很多年,可M0就是转化不过来,大家就是不消费,通胀始终起不来,一直面临通缩风险。
因为M2中,除了存款,还有证券保险这种蓄水池。
降准也好,降息也罢,逼出来的贷款,很多进了股市债市,就是不向M0流通。
其根源还在于社会预期。
企业预期不赚钱,自然不会把贷款投入生产,不如在M2里面转,吃吃息差,炒炒股。
再向下追溯,回到个人预期。
大家都预期通缩,自然就不会花钱,等明年物价更便宜了再买,不香吗?
结果通缩更严重了。
反过来,大家预期通胀,自然没人存钱等着贬值,取出来都花了,物价自然要涨。
结果通胀更严重了。
这种预期一旦形成,便如瘟疫般蔓延,政府很难干预。
现在我们可以总结一下了,为什么通胀和通缩都难以控制?
因为央行只能间接影响M2,也就是货币供应总量。
但由于乘数效应,微小的降准,可能撬动巨大的货币增量。
而这个乘数政府无法控制。
同时,政府无法影响M2向M0的转化。
货币量再小,一旦大规模转化为M0,一样会产生通胀。
最后也是最玄的,就是社会预期,一旦预期通胀,就会形成踩踏,根本遏制不住。
再加上一开始提到的供需关系,就更加难以控制。
以上还都是内部原因。
另外,还要考虑外部原因造成的输入性通胀。
毕竟全世界都在做生意,别人那儿涨价,你出口就多了。
出口多,留在国内就少。
国外东西贵,大家不买不进口,都买国货,但国货又都出口了,于是国内跟着涨价。
或者本国货币贬值,相当于产品降价。
出口多了,赚的钱多了,在国内消费或者投资,国内的钱也多了。
或者国外原材料涨价,国内上产成本提高,也要跟着涨价。
这些都会造成输入型通胀。
内部外部,供需、货币、输入型通胀,哪个控制不好,都会崩盘。
中国现在的CPI下降,主要是内部问题。
问题也很简单,就是那6亿左右,月收入1000左右的群体,没钱消费。
还有4亿左右,月收入在1000到2000之间,也不敢消费。
生老病死,都要花钱,只能攒着。
一共14亿人,其中10亿不敢消费,不通缩就不错了,用不着担心通涨。
这又牵涉到了收入分配和扩大内需的问题。
感兴趣关注一下,回头再聊吧。
反正收藏你也不看,点个赞意思下得了……
只能说求仁得仁吧
以2015年开始的房地产市场繁荣带动了经济,造成他们自我感觉良好,感觉我又行了。
2018开始对民营经济喊打喊杀。做大做强国企,民营经济完成历史任务,应逐步退出市场。这样言论此起彼伏。
民营企业家及富人对历史重演的恐惧大量外逃,跑不了的就躺平,任你放多少水多低的利率,就不借贷不扩张。
民营经济贡献了中国经济80%以上的劳动就业。没有就业没有收入哪来的消费。
没有国企没有稳定,但是没有民营经济就没有活力。
改开以来绝大多数的外汇是民企赚来的。
不可否认民企存在996 等压榨劳动者的现象,但也不能否认民营经济做出的贡献。
国企能早八晚五 双休日 拿高薪,依靠的是民营经济创造的财富。
信任一旦崩塌就很难恢复,2023年支撑民营经济出台了近百条,有人信吗
经济寒冬想到民营经济了,那一旦熬过去了,是不是又要拿民营经济开刀了
经济已经很脆弱了,不要再折腾了。
中东要是再出事,造成原油暴涨或者红海通道堵塞欧洲客户选择临近采购。
那结果。。。。。
只要躺平,别人就开始为你着想 ,是不是很奇怪?
再重复一遍:
1.已经是资产负债表衰退?费雪式通缩螺旋了,这两理论在经济学史上都很有名,建议花五分钟了解一下。
简单说,就是资产价格完犊子导致大家不愿意消费和借贷,而后者进一步导致收入下跌,更不愿意消费借贷,自我增强。
2.没有财政刺激的空间,因为地方债务加地方投融资平台欠了百万亿级别的债务,财政现在就是穷逼。
相关理论:预算软约束,在中国这种地方更严重,这是【】劣势。杨小凯说的一点没错。
PPI稀碎,就硬等美国降息呗,就怕美国到时候也绷不住,那就等着泥沙俱下吧。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商业财经 最新文章
全球光刻机巨头阿斯麦一季度订单远低于市场
美股纳指收跌逾 2% 创二月来新低,英伟达大
国家统计局发布 3 月份分年龄组失业率数据,
私有制是否保护了人格平等?
如何看待英伟达股票2024年4月20日跌停10个点
埃尔多安为什么被叫做经济学毁灭者?
网传南京有中介恶意做空楼盘房价,业主发起
2024 年 10 月我国养老金双轨制改革将结束
如何评价国际评级机构穆迪(Moody s)下调万
死过人的房子可以买吗?
上一篇文章      下一篇文章      查看所有文章
加:2024-01-15 16:16:40  更:2024-01-15 16:25:34 
 
 
股票涨跌实时统计 涨停板选股 分时图选股 跌停板选股 K线图选股 成交量选股 均线选股 趋势线选股 筹码理论 波浪理论 缠论 MACD指标 KDJ指标 BOLL指标 RSI指标 炒股基础知识 炒股故事
网站联系: qq:121756557 email:121756557@qq.com  天天财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