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首页 淘股吧 股票涨跌实时统计 涨停板选股 股票入门 股票书籍 股票问答 分时图选股 跌停板选股 K线图选股 成交量选股 [平安银行] |
股市论谈 均线选股 趋势线选股 筹码理论 波浪理论 缠论 MACD指标 KDJ指标 BOLL指标 RSI指标 炒股基础知识 炒股故事 |
商业财经 科技知识 汽车百科 工程技术 自然科学 家居生活 设计艺术 财经视频 游戏-- |
天天财汇 -> 商业财经 -> 20万美金年薪和140万人民币年薪,选择哪个? -> 正文阅读 |
|
[商业财经]20万美金年薪和140万人民币年薪,选择哪个? |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
从事金融工作,工作内容无论在国内还是在美国基本都是周末双休。 |
还是之前回答一个类似问题时说的那样: 但凡是个竟然真心实意会在这俩选择之间犹豫的人,都应该赶紧着润美。 2 |
刚从美国回来,15天带娃走了纽约、拉斯维加斯、迈阿密、亚特兰大、Myrtle Beach(南卡州)几座城市。 纽约的物价基本是其他几个城市的1.5-2.5倍,时代广场一家四星酒店两晚含税(14.75%)收了我608.52刀,其他几座城市同等条件的酒店每晚基本只要100-150美刀。 |
|
纽约一包万宝路卖18-18.5刀,拉斯维加斯和Myrtle Beach大概8.5-9刀,亚特兰大和迈阿密只要挨边8刀。 纽约的Five Guys一个汉堡、一个培根三明治、一小杯薯条、一杯饮料收了我28.37刀,当然Five Guys主打的就是一个贵且没有套餐,其他的快餐店比如Taco Bell, Chipotle, Chick-Fill-A其实也不便宜,一顿吃下来也要13-20刀不等, |
|
期间和北美的粉丝朋友去法拉盛的新世界商场里的大喜川菜吃了顿午饭,一个麻婆豆腐、一个回锅肉、一盘炒腰花、一盘鱼香肉丝、三碗米饭、一杯饮料吃了110刀(含小费),味道还是不错的,但是感觉在一个5线小县城吃出了米其林的价格。 从华尔街打车去JFK机场,40分钟不到的车程加小费花了接近80刀。另外朋友在10th Ave的Black Rock附近租的公寓一个月4000刀。 140W人民币在国内是什么生活水平我不好评价,但是20万美刀如果还是税前的话,给我的感觉在纽约也就是普通过过日子的水平,应该不会比国内140W在一线城市过的更滋润。 |
陈平不等式的基本应用 20万美金<13万 RMB 账面数字再多也是虚的,重要的是数字背后带给你的社会地位和实际购买力。 |
后者 因为我年薪有过70万 我知道70万人民币在中国生活有多好 |
美国。140w是国内的上限,但20w是美国的下限。如果看长期成长的话美国的发展机会更大一些。 |
20w美元在美国花不知道。中国税后140w可以过的很舒服的。 |
这的看楼主的主要生活方式和需求吧,这个收入,在哪里都可以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式生活,方便自己就好了! |
做金融的能问出这种问题,不是炫耀就是钓鱼 |
140万人民币在国内的消费体验远超20万美元。 我约妹子在上海中心大厦120层的世界最高餐厅天之锦吃个下午茶,坐一下午边吃边俯瞰整个上海,两人也就1200来块钱。 我和室友在湾区夜里撸个串,加小费超过200刀不算太难。 何况美国也就那么两只手数的过来的大城市像点城市样(湾区没有),治安还差得一比。真是令人唾弃,tui~ 连我司的印度人都知道中国 extremely safe。 你问我为啥不回来? 因为在美国给我20万年薪的公司,我每周实际工作时间不超过20小时 。这是个人特例,我特别懒还厚脸皮,别人不这样的! |
经济学里有个概念叫PPP(购买力平价)。 简单来说如果一个苹果在中国卖3人民币,在美国卖1美元,那么人民币和美元的兑换比应该就是3:1。 当然现实中的计算复杂得多,根据覆盖的商品以及服务种类和权重,最后的结果都会产生变化,所以在经济学内部也被诟病存在“算不准”问题。 但是毕竟是一个相对科学的概念,如果有相对权威的机构计算,那么比起单纯比较肉蛋奶、轻工业产品、房地产价格的身边统计学,还是相对更有参考价值的。 巧了,OECD(经合组织)真的有在计算。 Conversion rates - Purchasing power parities (PPP) - OECD Data?data.oecd.org/conversion/purchasing-power-parities-ppp.htm 参考此数据,2022年人民币兑美元的购买力平价为3.989:1。 所以题主所说的20万美元的收入,在美国的购买力,大约相当于国内80万收入的购买力。 考虑到23年美国全年的通货膨胀率并不算低,中国又处在通胀通缩分界线上,23年的这个比例应该会更低。 虽然2,000人民币>3,000美元固然是信口雌黄,但是中国的140万人民币>>美国的20万美元,在大部分情况下还是成立的。 |
这样的工作去哪排队可以领? 能拿到140万年薪的人,才不至于来知乎问这种SHH的问题。能拿到20万年薪的人,都不可能来问出“20万美元和140万RMB选择哪一个”这种问题。 能问这种问题的人,应该是那种收入为0的学生,或者收入不高的人,意淫出来的问题,“如果有这样的选择,我该怎么选?”,他们不知道: 钱难挣,屎难吃,遍地是工资二千七。 20万美元年薪,在美国过得挺不错。 140万RMB年薪,在中国过得会非常爽。 |
记得20多岁那会别人给我介绍相亲对象,一个爸爸在市里开矿,另一个妈妈是家乡小学食堂里的打饭阿姨。最终我选择了后者,因为后者能和我说到一块去,理解我包容我呀~ 那工作会只根据薪水多少来做决策吗?一定不是。 复杂决策不可能参考单一变量,人生是在一个个充满利益又包含风险的决策中,一步步走过来的。 正因为每个人在这一个个决策中采取了不同的选择,所以才造成人和人在人生不同阶段中的巨大差异: 可能你们的起点相同,但若干年后,他早已飞上枝头,而你却还一地鸡毛。 也可能当初比你还耀眼的那个同学,多年后,你的生活早已志得意满,而他却总是在意难平。 而这些不同,一定是在多年,一个又一个决策中造成的。 我们无法判断,一个人的决策好坏,但可以从结果中看出,这项决策,是不是当时的最佳决策。 就像,我们在生活中常常会遇到的决策难题: 这份工作实在难熬,想辞职,但我需要稳定的房贷车贷支出...... 我想跳出舒适区,获得成长,但新环境面临的风险,怕承受不了...... 我想全职读研提升能力,但怕失去最佳的就业机会...... 这些决策,看起来似乎很难决定,但仔细想想,这不就是我们的生活吗? 我们需要接受:生活总是开一扇门的同时,关一扇窗,获益中总是伴随风险。 但我们更需要注意:不要捡了芝麻而丢了西瓜,做出最不利于长远获益的决策。 那么,在这些关乎我们一生的复杂职业决策中,应当如何得出最佳决策呢? 我提出以下3点: |
|
01 生活总是开一扇门的同时,关一扇窗 我常和咨询小伙伴说,我们需要接受,在生活中,获益和风险永远是相伴随的。 但即使如此,很多人还是很难去接受面临的风险。 在做决策时,我们对未来的改变充满了无限的期待和幻想,可在真的需要做出决定时,在打破目前这个“舒适”却又饱含无限潜在风险的环境时 产生迟疑,陷入无限纠结。 咨询伙伴李莉(化名,虚拟案例)满脸焦虑前来咨询: “简老师,我现在非常矛盾。” 李莉今年32岁,在一家外贸公司做销售。 这是她工作以来的第3家公司,如今在这家公司已经工作了5年了。 刚来这家公司时,还觉得公司的工作方式、理念、同事都蛮新鲜,可这两年,她逐渐发现; 一个是自己的工作内容已经逐渐趋于流程,工作中很难看到新鲜的,能让自己获得成长的视野和事情; 另一个是,她已经有3年,没有升职加薪了,自己可能已经无法再受到公司的信任和认可。 所以,最近2年,她觉得自己的日子非常难熬。 当然,最重要的是,她越来越发现,自己对销售这个工作已经没有那么大的热情。 甚至很多时候,对工作产生了厌烦和抵触,一想到又要去见客户,成交等事宜,就没动力,想尽快脱离这个环境。 最近2年,她觉得自己就像一个行尸走肉,在工作中,只是在被动的接受一些任务和指派,也没有更多的激情,做更多的业务。 伴随而来的,是她的业绩总也提不上去。 最近1年,她越来越觉得,自己需要换行,或更换职业,重新寻找自己的激情所在。 但她该往哪里换呢? 说实话,她也不知道自己到底喜欢什么,以及自己的条件可以做什么。 其中,一个最明显的限制是,她的家庭。 去年,她刚刚休完产假,孩子刚满1岁,需要人照顾。 如果她进入一个新领域,势必要花费大量的精力和时间面对、适应新环境。 而且,她的老公正处于创业中,家中的收入也不太稳。 如果此时,她也让自己处于一种“不稳”的状态,那么家庭开支会不会出现问题。 哎,家里的房贷车贷,以及养育孩子,哪里不需要钱。 “我简直,太难了!”李莉感叹道,她感觉现在的自己进也不是,退也不成,备受折磨,但也解决不了问题。 是啊,生活总是为你开一扇门的同时,关一扇窗。 如果她选择维持现状,那么个人发展会受限;如果她选择突破现状,自己不知会遇到什么风险,家庭说不定也会出现问题。 我想我们每一个人总会遇到这样的问题。 如何在复杂多变的现实环境中勇敢做出决策,让自己行动起来,需要我们慎重决策。 02 是什么阻碍了我们做出理性决策 我们总对现实不满,期待理想是完美的,没有瑕疵的。 理想中,你想做的事情能够有条不紊,一切尽在掌控,可预估,可量化。 但现实往往不是这样,现实复杂多变,充满未知,一团乱麻。 现实不可预估,不可量化,剪不断,理还乱。 尤其是,当我们想付诸行动时,现实的复杂多变难免会让我们底气不足,开始退缩。 回想一下人生中的重要时刻,哪一步不是既有机遇又伴随风险: 你的高考、考研,如果考中了,你会获得人生的又一块标榜优秀的标签和敲门砖; 但伴随的风险是,很有可能花费了长时间的付出和努力,最终一无所获,甚至失去了本应得到的其它机会。 当时的你是怎么选择的,你是选择退缩还是迎难而上? 有时,当你看到到达理想的过程真的充满艰辛和风险时,耳边总在飘着这样一句不知道哪里来的劝说: 放弃吧,面对现实吧,万一选错了呢? 到底什么在阻碍我们进行未来决策呢? 在我观察下来,有以下3种因素,是做我们进行理性决策的重要因素: 首先是情绪。 情绪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左右一个人的决策,尤其是比较感性的人。 面对眼前的不满和无奈,你的情感面就会跳出来,犹如一头大象。 而你的理智面就像一个骑象人,虽然看似骑象人在引导大象,但如果大象真要做什么,骑象人很难管住它。 所以,很多时候当觉察到自己正在被情绪支配时,不是做决策的好时机,此时应立即停止做决策,待情绪缓解和平稳时再做也不迟。 其次是潜意识。 我们都以为自己在用意识区,能感受得到的部分做决策,其实不然。 指挥我们做决策的更多的部分是潜意识,而不是意识。 什么是潜意识? 潜意识就是觉察不到也看不见的部分,它是模棱两可的,不可表达的,不可分析的,也是不可推理的。 潜意识有一种自我防卫机制,就是它使你难以接受自己的错误和弱点,规避更容易看到的风险,让你待在眼前的舒适区。 所以,如果想做出对自己最有利的决策,就要摒弃潜意识的思考方式,将潜意识的东西意识化: 首先,思考的时候必须有一定的目标和标准,不要漫无目的的去思考,那样只会让你思绪乱飞,毫无条理。 其次,思考的时候要借助分析推理的逻辑思维工具,例如稍后讲到的理性思维模型。 最后,把你分析推理的过程条理清晰的表达出来,形成书面化的分析报告——只有写出来的,才是想清楚的。 阻碍我们做出理性决策的最后一个原因是:信息盲区。 很多时候,我们掌握的有效信息太少,会不自觉的根据片面的信息做出判断。 而且,我们在收集信息时有一种明显的证实偏向: 人们更偏好那些能够验证自己假设的信息,厌恶否定自己的信息。 因此尽可能在收集信息的同时,摒弃证实偏向,秉持客观立场。 03 如何在复杂的环境中最大可能做出理性决策 可以看到,无论何时,都不可能做出绝对的获益最大的决策。 因为无论何时,我们都不可避免的受到个人情绪,潜意识,以及信息缺失的影响。 但是,在关乎人生命运的一些重要决策中,我们是可以采取一些方式,把这些影响降低到最小,做出未来风险最小的决策。 我们该如何做呢? 首先要明确界定问题,找出问题背后的原因。 如李莉的期待是:想转型,进入一个新领域,让自己持续获得成长。 现状是:不知道新领域是什么,而且转型会面临家庭财务不稳的风险。 问题背后的原因是:期待和现状的冲突。期待的不一定能成功,会面临很多风险,但现状持续也会面临被淘汰,成长停滞的风险。 其次,要制定决策标准。 当我们遇到一个让我们纠结的选择或者有多个目标时,比如说是进还是退,是去还是留,是A还是B,我们得确定一套统一的标准去衡量他们。 如何衡量,就是影响进退,去留的关键因素,哪些因素会影响他们,影响程度到底有多大。 如李莉为什么想转型,也就是促使她想转型的关键因素是什么。 为什么又感觉不得不停留在当下呢? 是什么导致了她的犹豫不决,也就是说这两个选项的劣势是什么。 最终,得出回答,影响转还是不转的关键因素是: 个人成长、发展前景,成就感、薪资待遇,家庭工作平衡。 然后,为这些因素进行决策加权。 仔细想想,这些因素对你的影响力一定是不同的,如: 如果一份工作只能满足个人成长和薪资待遇的其中一项,你会选择哪项。 我相信不同的伙伴一定会给出不同的答案。 因此,你要为你分析出的关键因素进行权重评分(1-10),这一步没有固定的客观标准,只需要冷静下来,思考:到底哪一项对我而言更加不可或缺。 如,在李莉心中的关键因素重要指数排序为: 个人成长8分,成就感8分,发展前景6分,薪资待遇5分,家庭工作平衡5分。 最后:开发备选方案。 就是将能够解决问题的不同方案和影响因素综合进行评分。 其中,在进行评分时,需要注意:现状估值,现状中认为可以实现的预估。 如下李莉的评分: 最后,选择最优方案: 此时,需要充分分析问题,找到关键因素,通过对比评估找到最优方案。 在李莉的决策表中,通过最后的分数,我们发现: 似乎她对现状(不转型)很明显是不满意的(分数相差很大)。 但当问到她是否对这个决议确定时,她展示出了稍许犹豫: 为什么呢? 你有没有发现这个决策的bug:信息缺失。 是的,由于当下对未来要做什么职业,具体的工作是什么,还没确定。 所以,未来选择中存在的风险是不确定的。 要想让这个决策更加符合现状,有一个前提: 需要李莉进一步确认自己想要的职业到底是什么,然后尽可能找到符合自己价值标准(这些关键因素)的工作,按照最现实的情况为来确认“现状估值”这个分数。 可以说,现状估值越清晰,这个决策结果越准确。 最后,需要强调一点,这是一种决策工具,但不是万能的。 因为我们每个人都无法突破自己的知识,经验和已有的认知来思考问题。 同时,无论我们如何努力收集现状信息,得到的信息也一定是有限的。 因此,人的理性总是有限的,也就是说人只会在自己的认知边界思考问题,再理性的思考也有不完美的一面。 但是,如果可以在有限的信息之下,尽最大可能避免情绪和潜意识的影响。 那么做出的决策多半不会后悔。 回想人生的诸多决策,你会发现,决策永远是复杂的,一定是获益和风险并存。 但那些经你仔细权衡过决策,后来都会收到不错的结果。 因为走在我们最想要的人生道路中,即使有一些失败,但我们永远可以不畏艰险 昂首向前。 内容部分参考书籍:赵晓璃《能力突围》 |
140万人民币秒杀之。很多人没有意识到国内老百姓被保护的多好,物价多低,同价值的人民币购买力多高 |
首先要确立的一点是,在国内大环境已经不处在高速增长通道中。且所谓的北美华人职场天花板早就已经被一大批沟通能力更完备,交际能力更强的新移民不断突破和刷新上限。时至今日,这个天花板以及有了相当高的高度,且仍在提高的大前提下。 结合实际情况,我会选20W美金。 毕竟20W美金对应的一般来说是一个初级到中级的岗位。如果是在金融行业的话一般来说应该是一个中级岗位。现阶段从数据来看。有一小部分最终在8-10年职业生涯后升级到中高级领导层或者专家级别就差不多能有70-90W美金的年薪。反之如果还是在做一些独立岗位一般也能有30-50aw不等的薪资。 反观140Wrmb的年薪要做到什么级别,花多少年,升值空间,工作压力怎样,我想不用过多解释了吧。 估计这拿到国内去要么已经是一个天花板级别的岗位了。要么就是为了拉投资故意招一帮高学历高薪资来证明自己高精尖的一次性岗位,过两年投资到手就降薪或者开光。毕竟国内现在降薪也蛮普遍的。 另外其实也有人提到一个至关重要的事情,就是国情问题。 美金想换rmb可以畅通无阻随时换,rmb你想反过来换,hhhh,试过你就知道了。 |
企业的高管层,服务于董事会。~这一点中美之间没有差异。那么我想说第二点: 管理层发生人士变动之后呢?在中国要找一个相同年薪的机会率会比较小。~年薪制的社会认同感不如美国那么根深蒂固。 第三点,就是比较相应获得的社会福利、子女教育、医保、住房… 我就不展开了~ 我的意见是:选择20万美金。 |
|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
上一篇文章 下一篇文章 查看所有文章 |
|
|
股票涨跌实时统计 涨停板选股 分时图选股 跌停板选股 K线图选股 成交量选股 均线选股 趋势线选股 筹码理论 波浪理论 缠论 MACD指标 KDJ指标 BOLL指标 RSI指标 炒股基础知识 炒股故事 |
网站联系: qq:121756557 email:121756557@qq.com 天天财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