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的父亲节,写了一篇关于父亲的文章,因为朴实无华的文风还获得了不少网友的点赞。 今天---2018年5月13日母亲节,我想聊聊自己的母亲。
母亲生于三年自然灾害时期的一个小山沟,上有一个年长11岁的哥哥,下有两个妹妹。 那时外公在村里据说还是一个有点文化的人,担任农村基层干部。 即便如此,全家人的生活还是过得异常拮据。 因为落后的经济条件和医疗条件,我大舅与我妈之间几个兄弟姐妹都夭折了。 但是,生命力有时候却表现得非常顽强,我母亲在恶劣的环境下幸存了下来。 那个年代的人,所吃过的苦,我们自然无法体会到,但是偶尔听他们讲出来,还是觉得值得同情。 比如说,出生初没有奶水喂养,只得喝米汤;比如说,为了照顾妹妹们,只上了两年小学就辍学参加集体劳动挣工分、做家务、照顾妹妹等。 虽然没有读多少书,母亲却是一个学习的好料子,记忆力惊人,家里人或重要亲戚的生日,她都记得清清楚楚。 比如,哪个亲人过生日了,她会叫父亲买两斤肉拎几个鸡蛋送过去以表心意。 现如今,她住长沙弟弟那,每当我或是妻儿的生日,总能第一时间接到她打来的电话,收到她的祝福。 再比如,她的珠算打得非常好,据说是跟我外公学的,而我小学的珠算则主要是跟我妈妈学的。 除此之外,她也认识不少字,甚至我觉得都不会输给上过高中、参加过高考的父亲。 有时,我笑我父亲,说他高中白上了。 父亲苦笑,说长期不用,都生疏了。
1980年年初,母亲在20岁的芳华年纪嫁给了我父亲。 ta们是经说媒成亲的,其实,父亲家当时也清贫如洗。 作为家里老大,他有三个妹妹和两个弟弟(大弟小十岁,智力欠佳;二弟小二十岁,他结婚时还不足三岁),而爷爷奶奶都是普普通通的农民,除了几间土砖房,可以说是家徒四壁。 在父亲上高中的拿个年代,据说只有我父亲从学校放假回来了,全家人才能团圆在一起吃一顿白米饭。 为此,每当父亲从学校回来,他的妹妹弟弟们就嚷嚷着“哥哥回来了,有白米饭吃了……”想象着ta们欢呼的场景,我一度湿润了眼眶。 那么,平时吃什么呢?粥,红薯,萝卜……父亲给我讲过两个场景:一是将萝卜放在村里老妇人的火笼里(冬天提在手上烤火用的,南方冬天冰冷难耐)煨熟吃,一是一个表伯父将人家扔掉的红薯蒂和红薯皮捡起来吃。 尽管父亲家里贫穷,但是在数次相亲中我母亲还是选择了相貌平平、家境贫寒的父亲,这倒也算是门当户对吧。 母亲说,他看上的是我父亲的本分、忠厚和老实。
嫁入夫家当年冬,我出生了。 除了照顾嗷嗷待哺的我,还要做很多家务。 那时改革开放刚刚开始,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也才刚刚落地,每个家庭都如同国家这个大家庭一样都对未来充满了期待。 有了期待也就有了动力,但是缺少知识、缺少技术、缺少手艺、缺少资源,似乎除了依靠勤劳,努力耕田也没有别的出路。 那时,考虑到叔叔们尚小,还没有分家。 自然,父母成了家里的顶梁柱。 因为土地资源有限,农业技术水平不高,一家人的温饱还是得不到解决。 每天吃什么、吃多少,都得计划着。 母亲是一个闲不住的人,就在生我弟的那一天还在农田里收割稻子。 可能因为临盆的缘故,上厕所次数比较多(尿频),母亲还被我祖父骂,他以为我母亲是偷懒耍小聪明。 是夜,我弟出生(我们都是在自己家里出生的,村里凭经验丰富的老人接生)。
有了俩孩子以后,家里负担越来越重。 另一方面,随着姑姑叔叔们的长大,分家成了一种必要的选择。 于是,一个新的四口之家诞生了。 自从有了这个小家庭,母亲变的更加忙碌。 她照顾小孩,料理家务,烧菜做饭、种田种地、养猪牡牛、砍柴割草……一样都没落下。 为了增加收入,她砍竹子卖(有人收购送去造纸厂,有人买去做篱笆……)、摸田螺卖、扯竹笋卖、摘山胡椒卖、田间地头找草药卖……竹笋是那种小小的我们当地叫毛竹的竹子长的笋,是要上山在毛竹荆棘丛中钻来钻去才能找到的。 这种刚钻出地面20-30cm高的竹笋被挨着地面折断的过程,我们老家方言就扯笋(可能叫拔笋更合适)。 笋带回家后,还要连夜剥去笋壳,只留下鲜嫩的笋干,然后扎成小捆(一般500g/捆),第二天清早挑到集市上以两三毛钱/捆的单价出售,整个过程的艰辛可想而知,但收入却不一定跟付出成正比。 即便如此,母亲乐此不疲。 记得有一次还被蛇咬过。 我只记得当时自己很害怕,害怕母亲失去生命。 因为,老家并不鲜见被毒蛇咬伤致死的案例。 谢天谢地,伤口敷药几次以后,母亲痊愈了。 家人也因此松了一口气。
考虑到家里的营收渠道有限、收入有限,我父亲又不忍离家外出打工(要照顾祖父祖母以及弟弟们),母亲曾一度南下进厂打工,但是终被父亲以各种理由催了回来。 老实说,那时的农村人思想还没有完全开放,担心女人外出打工被骗或从事不良行业。 而父亲又是一个很传统保守的人,自然为这方面担心。 回来后,没有别的出路,怎么办?承包别人的水田。 进入90年代初,已经有不少人外出务工了,家里的农田就承包给别人耕种。 我父母承包了不少水田,一年两季,没有机械,纯靠人力,耕田、播种、插秧、除草、杀虫、收割……一系列劳作下来,累得够呛,夏季的双抢时节尤甚!每天早出晚归,我和弟弟经常被累得叫苦连天,抱怨父母太爱种田。 殊不知,父母不知比我们辛苦多少倍。 正是父母的这份勤劳换来了我们的学费以及家人的温饱。
除了勤劳,母亲还是一个非常节俭的人。 后来我和弟弟都上初中以后,家里种田养猪的收入已经不足以应付家里的各种开支(当时为了给叔叔们腾出房子,父母借钱盖了新房。 自母亲嫁给父亲,两口子已经经手盖了三次房子了)。 在此情况下,母亲独自承担了照顾家里的重任,把父亲推向了南下广东打工的道路。 作为一个女人,她既要种田种地,又要照顾小孩,还有各种各样的家务活。 但是,母亲从来没有抱怨过。 她总是辛勤地劳作着,然后将家里的各种收入一分一分地积攒起来,还清了外债。 对于她的节俭,我永远忘不了初三时回家看到的一幕:那天喜获自己考上省重点高中,我临时决定回去给母亲报喜(初中住校)。 回到家已是黄昏,母亲却不在家(弟弟在另一所中学念初一、父亲外出打工了)。 打来橱柜,里面一只小碗里冷冷地盛放着几块酸萝卜片,是那么地刺眼,瞬间我就默默地哭了。 为了这个家,母亲对自己的生活苛刻到了这个地步。 这大概就是母亲独自一人在家生活的常态吧,克勤克俭!还有一个暑假,我和弟弟贪玩,居然忘记锁门,家里失盗了,母亲辛苦攒下的数百元现金夹在一个书本里面,被人给偷了。 那是母亲卖掉一窝小猪崽和一些粮食而获得的收入,准备作为我和弟弟秋季入学的学费。 那天母亲哭得别提有多伤心了。 或许是母亲的伤心感动了老天,那天晚上电闪雷鸣、风雨交加;亦或是母亲的撕心裂肺的哭声唤醒了那个窃贼的良知,第二天早上被盗的钱居然分文不少地被发现扔到了厨房的灶台旁(厨房的窗户挨着柴火灶台、而且没有封闭)。 很显然,窃贼于晚上将钱送还了。
对于我们兄弟俩的教育,父母一直很重视。 母亲曾说“只要你们用心读,我和你们父亲肩头扛不住背扛,砸锅卖铁也会供我们读下去……”多么铿锵有力的话语啊。 后来我和弟弟参加工作,家里条件好了起来。 但是,父母并没有因此而变得轻松,首先她过来广东帮我带小孩,一直将我儿子带到5岁、女儿带到1岁,后来又去了长沙给我弟弟带小孩至今。 短短几年时间,母亲的满头乌发早已全部斑白,额头也早已爬满了皱纹,身子也消瘦了许多。
借这个特别的节日,向我的母亲道一声:亲爱的妈妈,您辛苦了!感谢您的养育之恩、感谢您为这个家所付出的一切!祝福普天下的母亲们节日快乐、身体安康、生活幸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