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演义: 公共物品和私人物品-《经济学演义》
您现在的位置:股票知识 >> 股票书籍 >> 经济学演义 >> 公共物品和私人物品 张飞修建当阳桥,一方面是作为蜀汉公司一个项目去经营,另一方面也是从他个人还历史旧账的考虑。如今经济发展越来越快,路桥交通越来越成为发展的瓶颈,原来的当阳破桥更是公路交通的极大障碍,每天有数千车辆困于两边难以通过。由于这里是蜀汉公司材料和产品进出的必经之路,他们自己在物流方面就特别不方便,早就有修这座桥的意愿,只是由于过去资金不足,一时难以启动。再加上有经济学家好言相劝,说是自古修桥铺路都是官方行为,提供的是“公共物品”。如果你公司出资修建,除非是公益性质,否则是不能阻止别人免费通行的。 就经济行为而言,确实存在公共物品和私人物品之间的区别。 私人物品是个人家庭所拥有的物品,在占有和使用上都存在排他性;公共物品往往不存在使用的排他性,譬如路灯,一个人使用并不排除他人也使用 。这类物品还有街道、国防、文化知识、灯塔等等。但是,在很多情况下,公共物品和私人物品并没有非常严格的区别,有时候还会随着客观条件的变化而发生变化。过去道路和桥梁都是政府出资修建,具有公共物品的性质,如果个人出资修建,也多具有捐资修筑、积德行善的性质。但是,张飞是个性急人,他不太相信经济学家们的死板教条。他认为:我出资修桥,桥就是我的,谁过我的桥,谁就交费;不愿意交费的还走他的老路,还在那里等不就行了。干吗非要是公共物品不可呢? 张飞在蜀汉公司董事会上提出建议,并立下军令状:一年把桥修好,双向4车道。修好之后,按过桥车辆收费,大型卡车每次10元,小车每次5元,拖拉机是农民的,就少收一点,每次1元。估计要不了10年的功夫,就能够连本带利,全部收回。请丞相帮我算一算,修建这么一座桥需要多少钱,日常的维护和经营需要多少人,多少费用,什么时候收回了本利,咱就停止收费。张飞的建议在蜀汉公司董事会上经过认真讨论,最后得到了通过。诸葛亮对这样一个项目进行了评估,修建这样一座桥,总投资在5000万元的水平,每天平均有3000辆机动车通过,平均可以收回2万元,一年收回730万元,除去经营管理费用,大约需要10年能够收回全部投资,12年就可以保证投资的利润。 有创新就有模仿。特别是在中国,模仿是发展的动力源泉。自从张飞修建当阳新桥,建立过桥收费模式以后,贷款修桥铺路成为了中国各地道路桥梁经营的一种创新模式。各级地方政府也组织路桥企业贷款修路,过路收费,收费还贷,地方政府还可以增加税收。就这样,原来 本是各级政府修建的公共物品,现在成了企业经营的私人物品,全国各地的路桥工程项目成了最有稳定收益,最能确保地方政府税收的“金桥工程”和“银路工程”。 如今,张飞修建的当阳新桥已经全部收回投资,并停止了收费,变成了免费的公共物品,可是,全国各地的路桥没有一处停止收费的,有的个别路段甚至还涨价。这其中都有地方政府的背景。 既然路桥能收费,那么其他的公共物品能收费吗?在中国,很多人在化公为私方面是具有很强的创新精神的。如果你要提出来:灯塔是公共物品吗?经济学家会毫不犹豫地告诉你,灯塔是典型的公共物品。修建灯塔是为了方便过往船只避开有暗礁的水域,这种为船家提高收益的物品既无排他性,也无竞争性,所有过往船只都可以使用,确实是典型的公共物品。因此,灯塔都是由当地政府经营的。可是东吴大将陆逊,后来把南京到上海的长江入海口全部的灯塔都拆掉,建造了新的功能更齐全、更强大的灯塔。陆逊建造新灯塔根本不是出于公众利益的考虑,他是准备通过新建灯塔赚钱赢利的。也许我们都不明白,他的赢利模式究竟应该是什么样的?放心,陆逊有自己的办法,他不是向过往的船只收费,而是向附近的港口码头收费。如果港口码头的经营者不付费,陆逊就关灯,船只就到不了港口。这招是够绝的! 说到这里,各位自然就明白。曹操的华歌有线电视是怎样赢利的了。本来我们大家都享受着政府提供的公共天线,公共物品,无须付费。可是曹操建立公司以后,第一步,不由分说,先把你楼顶上的公共天线拆掉,然后再建立起电缆传输的有线电视网络。 你想看电视吗?请交费;你想看更多的频道吗?请多交费 。就这样,本来属于公共频道可以免费享用的公共物品,如今在曹操手下都变成了私人物品。 如今的教育事业也开始了“产业化”的进程。 产业化的结果必然是赢利化,否则很难做成一个产业。 现在的中国,大学要收费,似乎天经地义;中学也要收费,没有谁认为不妥。就连普及教育的初中和小学也要变着法的收费。比如可以压缩计划内招生,空出师资和教室等公共教育资源开高价收费班;向那些想上重点学校的学生家长收赞助费;还可以打造名牌学校收高价的插班生和自费生等等。无论如何,传播知识的公共物品也变成了具有竞争性和排他性的私人物品。 我们不能认为,所有这些化公共物品为私人物品的行为都是由张飞造桥引起的,其实,这些事情就是连诸葛亮也始料不及的。好在“发展才是硬道理”,只要有利于经济社会的发展,事物本身究竟是公共物品,还是私人物品,经济学家们并不是很在乎,经济学所关注的是物品的经济效率。只是 当有些本应属于公共物品的东西被化公为私,变成了少数人谋取私利的工具以后,往往会造成分配不公。公平与效率是经济生活中的一对矛盾,如果在追求效率的过程中,使社会失去了公平,经济学家往往会提出疑问,究竟谁获得了经济增长的好处?特别是公共物品被私人占有以后,就可能出现社会的两极分化,那么,经济社会发展的可持续性就是值得担心的事情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