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幻觉,走向成熟: K线分析理论 - 股票知识
位置:股票知识 > 股票书籍 > 走出幻觉,走向成熟> K线分析理论 请相信我,大家都在谈论的分析方法,并不一定就是对的。 —— 金融帝国 K线又称阴阳线、棒线、红黑线或蜡烛线,起原于日本德川幕府时代(1603-1867)的米市交易。起初k线只不过是一种走势记录工具,将复杂的日内波动浓缩为一个有代表性的“符号”。但经过200多年的演进,形成了现在具有完整形式和分析理论的一种技术分析方法。 K线的制作并非复杂,只包含最高价、最低价、开盘价、收盘价,四个重要因素。开盘价高于收盘价为阴线、低于收盘价为阳线。我不得不承认k线是一个伟大的发明,他将复杂的走势归纳为一个非常直观的符号。由此看来,k线是一门忽略的艺术,将大量琐碎的信息进行忽略,而让我们能够一目了然的了解到一段时间内价格波动的大体特征。对于初学者而言,进入市场最先学习的可能就是看k线。十年前由于科技的不发达,远没有现在这么方面的数据传输工具。我为了研究k线走势,只好从报纸上收集信息,然后用笔来人工绘制k线。事实上,手工绘制k线确实能够养成一种不错的市场感觉,有时间的交易者不妨试试看。 后人背弃了k线发明者“化繁为简”的初衷,而发明了众多繁琐的k线理论。这里我们不过多介绍这些理论,而是谈谈我对k线理论的看法。 首先,命题的反向正确率并不能代表什么。在上面的“形态分析”中我讲述了,一种结果通常是由一种原因形成的,但不等于这种原因通常会形成这种的结果。我们可以从历史走势图中,轻松得找到“射击之星”、“乌云盖顶”、“穿头破脚”、“三只乌鸦”等一系列的顶部形态。最早我在97年看青木的《战胜庄家》时,作者指出出现“十字星”通常意味着后期会有不寻常的走势,底部有“吸货十字星”、顶部有“出货十字星”。巧得很,大盘在97年5月的顶部正好出现了一个标准的十字星。几年后我发现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在行情的运行中同样会出现了众多无效的“十字星”,这该如何是好呢?假设,所有行情的顶部都能出现一种信号,“反向正确率”为100%,但在顶部形成之前,同样的信号会出现10次无效的案例。那么这种信号的价值又是什么呢?我认为,完全没有价值!(除非,你能通过离市策略,使得一次利润大于10次亏损)这里我再一次强调,读者朋友在学习交易技术的时候,千万不要只注重命题的事后(反向)正确率,而要更加注符合命题但无效的比率。在我看来,k线分析家永远无法做到,只要k线出现什么样的形态,就绝对的采取什么样的交易。事实上,我见过很多的顶部“穿头破脚”的案例,但我也见过更多通过“穿头破脚”实现单日洗盘的案例。 其次,是否涉及未来函数的问题。按照传统的k线分析法,上影线代表上方压力巨大。但历史上存在太多的相反案例,后来的聪明人指出另外一种观点:指哪打哪。也就是说,未来的走势会向影线指引的方向运行。那么,我们是应该放弃顶部的“射击之星”,还是放弃“指哪打哪”的分析方法呢?后来最聪明的一些人提出了一种“更好”的办法:同样的形态在顶部和底部所表达的含义是不同的。也就是说,顶部出现长下影线的“垂头”(吊线),不但不能表示为下方支撑,反而代表了一种资金出逃的迹象。等一下!如果我们知道当时是顶部,那么我们还是用k线分析干什么呢?这就是所谓的未来函数! 最后,无所不备,则无所不寡。上小学的时候,期末考试前老师给我们画考试范围。好学的学生们,希望老师画得更详细些。老师的说法是:“如果我把整本书都画下来,不就等于什么都没画吗?”如果一种分析方法,能够把所有的可能性都考虑到、堵死,那么这种分析方法跟“不存在”就没有任何不同。对于顶部最高点来说,收出十字星就是“射击之星”或者加上前后的阴阳线组成“黄昏之星”;缓慢下跌就是“三只小乌鸦”;再快速一点(高开)就是“乌云盖顶”;更凶悍一点就是“穿头破脚”。与形态分析相同,如果一组随机制作出的走势,都能被一种理论所解释。那么这种理论基本上是基于幻觉,而毫无意义。 在我看来,k线分析根本无法得出绝对的结论。事实上,对于操作者而言,越直观、越绝对、越简单的方法就越好(当然这样的方法就会立刻把缺陷暴露无遗);而对于分析者而言,越模糊、越相对、越复杂的方法就越好。后期我发现,k线分析并不适合我的风格。因为即使战术上有效、那么也不可能运用于战略,所以就没有进行更深刻的研究。但如果读者有兴趣对k线分析进行研究,那么请在注意上面提到的三种误区的前提下做一下历史测试。请记住,大家都在谈论的分析方法,并不一定就是对的。在你使用一种方法之前,必须进行历史验证,同时对你原有的方法进行兼容性验证。如果你是人云亦云,那么可能你身边的人同样是人云亦云。 在我看来,k线分析是分析师、评论家的法宝,这是由于他们自身位置所决定的。而对于老股民而言,考虑k线形态的比重会越来越小;而对于新股民而言,过多的考虑k线形态往往会走火入魔。毕竟他太容易通过人性的偏向来制造出一种评论家所需要的误区。如果你真的能够理解技术分析是基于概率的产物,并且又能够了解概率的叠加不光是优势的叠加、同时也是劣势的叠加。那么你就会明白,分析方法绝对不是越多越好,综合分析也远远达不到想象中的效果。 上一页:3.形态分析
|